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焦虑年代的安心之道——读《心之道》(邱向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08日10:40 来源:北京日报 邱向峰

  当现代人产生幸福感的心理机制过分依赖于大脑,过分依赖于对感官的剥削,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它必须要么生产出越来越多的欢乐,要么垮台。”这样的恶性循环在瓦兹看来恰是现代人拿来对抗生命中难以消解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的办法。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会导致不可逆的感官的钝化及大脑的疲累。瓦兹坚信,减轻大脑疲累、消除不安全感和焦虑感的方法就是从外部刺激中撤退,并返回自己的内心。

  不安和焦虑,实则可以归结于心。瓦兹的安心之道回到了“心”本身。外界不可能填充我们的心——内与外的分裂一旦存在,我们就开始面临不安感和焦虑感的深渊。心灵为何面对外部刺激会产生迷失、焦虑与不安?这在于当心灵起念时,它的意向是指向外在事物,一旦心灵为外在事物所规定,它就会失去其自身的本性,也意味着自心的不安与迷失。当心受制于物时,它就会被物所束缚,并被物所遮蔽。

  除了为物迷失,瓦兹在书中深刻指出,我们心中非常固执保有的那个我,是造成不安和焦虑的罪魁祸首,只有意识到这样一个“我”的虚幻性,才领悟了解决之道的真谛。他想让读者认识到,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我,被称作“我”的那个东西——事实上是由持续变动中的经历、感受、想法和感觉构成的一股流。瓦兹所暗含的是禅宗的“无我”观念。禅宗讲明心见性,真正的“无我”,是我们在道理上认识到确实没有自我,这时,真心就坦然地表露。在这个“无我”的观念树立起来之后,我们需要努力的是心甘情愿地把色、受、想、行、识等放下。

  在瓦兹看来,除了以觉察欢乐的那种完满方式去觉察痛苦、恐惧、厌倦或悲伤,不存在其它可能性。觉察欢乐的完满方式,就是忘掉此刻或只拥有此刻,是对当下时刻的觉察。在经验某事的那一刻,我们忘掉了我们正在体验它,这是对那一时刻的最完满的拥有;只要我们意识到自己正在体验,只要意识得到“我”的存在,那便已是另外的念头或时刻。而明天以及有关明天的计划可能一点也没有意义,除非你充分地与当下的现实接触,要坚信,你生活在当下且只生活在当下。人跟他的当下经验是一体的,我们不可能找得到一个独立的“我”或一颗单独的心。阻断主观分裂感的产生,就得放下我而全心地投入到每一个当下中去。

  瓦兹更是推翻了有关来生的说法,而且敲碎了对一个将要到来的更好世界的一切希望。他认为,假使快乐总是依赖于一些我们期待将来会发生的事情,我们就是在追逐一缕永远抓不住的鬼火,直到未来以及我们自身都消失在死亡的深渊里。一旦心看透了所有的恐惧和希望,它便在一种超越思维的、有觉察力的状态下,于自身内部找到了安宁。

  在瓦兹的求学和职业生涯中,始终贯穿了他对东西方宗教与哲学的融合。终其一生,他努力成为一座沟通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与自然的桥梁。尤其是他融合了古老而珍贵的禅宗智慧,却不动声色,书中并未提及佛陀的名字,却直接看进了生活在核弹阴影下的读者的内心,并提出了一个永恒问题:人生仅仅是,出生前和死亡后的黑暗之间火花般一闪即逝的短暂瞬间,充满了混乱和痛苦,这是真的吗?这样的反思与追问在今天依旧警醒人心。

  可以说,瓦兹写作中的深层追求都在表达,持久的幸福只能通过放弃自我来获得,这个自我不过是一种纯粹的幻觉。“这个自我不断地把现实推开,它以空洞的愿景构筑未来,并且把过去构建在令人悔恨的记忆之上。”(《导读》)

  “谁想要拯救自己的灵魂,谁就会失去它。”纵览全书,瓦兹的探讨涉及人对心理安全感的追寻,以及人在宗教和哲学中寻找精神及知识上的确定性的努力。这种不安感是对安全感的追求导致的,反之,救赎和理智存在于最激进的认知和接受当中。他意在以一种逆向的方式来说明,宗教和形而上学的本质性的真相,是经由摆脱宗教和形而上学来被证实的,而且它们是通过被毁灭才得以显露。故此,《心之道》这本书正如译者所言,“它不仅是解决不安全感和焦虑问题的终点,更是读者可以借其理路而继续探索禅法奥秘的一个起始点。”(《代译序:阿伦·瓦兹的安心之道》)

  《心之道——致焦虑的年代》  (美)阿伦·瓦兹著  李沁云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