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经典如何抵达彼岸(陈圣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29日10:02 来源:人民日报 陈圣来
  漫画    徐鹏飞  漫画   徐鹏飞

  文化交流不是唯我独尊的单向传播,它需要尊重彼此的欣赏习惯,勾连彼此的情感意境,抵达彼此的心灵深处

  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交流的功课我们做了几十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有不少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还不够强大,特别是那些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经典作品,即使走出去了,传播效果还很不理想。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面对新的文化交流情境,认知与准备还不够充分,在把经典作品“送出去”的过程中,对接受者的兴趣和习惯不甚了解。尤其是文学、戏剧、影视等艺术门类,如果对创作所处的当代情境没有清醒的认知,没有找到与接受者的情怀相契合的表达,就难以与观众和读者产生共鸣,难以碰撞出交流的火花。

  经典经过时间的淘洗和检验,是最具生命力、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然而经典不该成为一个僵死的概念,它应在每一次讲述和演绎中不断跟当下碰撞,获得丰富性和生命力。从既有的经验来看,我们推出的经典作品往往缺乏适当的时代气息,因而传播效果往往是小众的。从世界范围看,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进行各种版本的演绎,已成为通行做法,每一次复排都是一种传承。至今依然盛演的《天鹅湖》,除了音乐旋律还是柴可夫斯基最初的版本,其他如舞美、灯光、服装一直到叙事结构都已与原作大相径庭。意大利改编的电视剧版《战争与和平》,美国重拍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音乐剧影片《悲惨世界》,这些成功改编的经验,就在于将经典的神髓与当今时代的情境相结合,从而焕发出经典的现实生命力。中华民族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宝藏,今天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开掘好这些矿藏,重新激发文化经典的现代价值,使世界各国人民都能从中获得既熟悉又惊艳的接受体验,从而实现美美与共的文化交流效果。

  唤醒经典故事的国际传播价值,还要掌握现代语汇。“软实力”理论的发明者约瑟夫·奈最近在中国发表演讲时就说,“软实力说到底,就是一种叙事能力。在当今世界局势下,我们更多考虑的不是谁的军队捷报频传,而是谁的故事引人入胜。”简而言之,软实力就是使用现代语汇传播与沟通的能力。随着“地球村”时代的到来,文艺的受众群体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需要运用引人入胜的交流语汇,即能用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普遍理解的话语方式乃至理念来阐释和叙事。

  经典故事的国际传播还有一个翻译问题。翻译的重点与难点是语言表达和思维习惯的转换,因此好的翻译一定不是从一种语言“硬译”为另一种语言,而是一种跨文化交流。交流双方在对话中要互相体谅,也必然会互相改变。以莫言为例,他的译者多是著名的翻译家,莫言也十分大度,他甚至允许译者改变作品的走向,从而让作品跨越了文化心理与叙述模式的差异,成功进入欧美的主流阅读视野。由此可见,文化交流不是唯我独尊的单向传播,它需要尊重彼此的欣赏习惯,勾连彼此的情感意境,抵达彼此的心灵深处。

  从国际上看,今天的中国文化相对而言还是一种弱势文化,要向世界传播,可谓逆势而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理解当代情境、掌握世界语汇、演绎经典作品,是亟须补上的一课,只有补好这门功课,我们才能让中国文化的独有魅力在世界焕发光彩。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