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文章在,人就仍然活着(何西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25日08:59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何西来

  6年前,栾勋是抱着无限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他心有不甘。学智在纪念文章中,把他的遗憾概括为三:死的遗憾、生的遗憾和学术的遗憾。他的朋友、同事和学生,在回忆他的文字中,也多有或深或浅涉及这些遗憾的,大都不胜惋惜。

  栾勋既是我的同事,又是我的老友,相交相知四十余年。在“文革”及其前后的那些风急浪高的特殊年代,我们曾风雨同舟,共过患难。他以他的智慧、谋略,特别是以他人格的刚劲和勇毅,给过我许多帮助,使我敢于直面邪恶的袭来,不惮于前行。

  他生前曾多次提到,要把他的学术论文编一个集子;编好后,希望我能为他写一篇序。我说,好的,等你编好了,出了清样,我就动手。他一次一次说,我一次一次应允,直到住了医院,辗转病榻之上,也还念念不忘此事。我知道,对于一个学者来说,他的学术研究及其成果,就是他的生命存在的方式。栾勋更是如此,我了解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出版学术论文集的事情,在他艰难竭蹶的生命中,始终仅仅只能是一个愿望。

  在栾勋过世三周年以后,汤学智来和我商量,还是要千方百计地把栾勋生前想编、想出的学术论文集编出来、印出来,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我们约定,书由他来编,书名为《栾勋遗文集》,序由我来写。

  学智编辑遗文集,是不辞劳顿、全力以赴、很费了心思的。在他的努力下,文集不仅收录了著者已发和未发的全部论文,还增加了三方面内容:一是难得一见的诗文三篇;二是独具特色的读书笔记摘编(由对古代文论深有研究的彭亚非从著者近40本笔记中遴选、辑录、整理、归类、注释);三是情理并茂的纪念栾勋文集(作为附录)。编好之后,他又找有关领导支持,并申请出版资助。直到一切都有了头绪,要与出版社签出版协议了,他才催我在不影响健康的前提下尽快将序写出。本来一年之前,当遗文集已编好时,学智便将目录送我,但我因重病缠身,大有自顾不暇之势。现在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才可以动笔了。

  遗文集包含了栾勋一生所写的全部重要学术论文,可以见出他所涉及的领域、他的学术风格和他在中国古代文论及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上所达到的水平与高度。更重要的是,可以见出他的为人、才力和学力。

  遗文集取名《现象环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是以集中的一篇论文的标题做书名的。这篇论文写成于上世纪80年代。稿子给我看时,我眼前为之一亮。我说,老栾,你真的上路了,走上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既不同于先行者更有别于同辈人的学术道路。这篇论文视野开阔,逻辑精严,论证周密、集中,且行文清劲、畅达,不是就美学谈美学,而是紧扣现象环的切入点与聚焦点,从广袤的哲学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渊薮中勾玄提要,成一家之言。我那时正主管《文学评论》的事,力主发表他这篇论文。文章发表后在学术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为后来学人所师法。

  作为栾勋辅导过的学生,吴予敏的回忆文章对栾勋在中国古代美学和古代文论研究中的成就,作了比较全面、比较准确的评述。他曾邀请栾勋到他执教的深圳大学,系统地讲述了自己“三环”(思想环、宇宙环、现象环)、“三论”(两端论、中和论、神秘论)的学术思想与构架。予敏认为,栾勋对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的主要贡献有三点:用“两端论”取代了“矛盾论”;试图以对中国古代美学的“环论”概括取代“循环论”;提出“以人为中轴”的生命哲学,将人提到与“道”相合的境界,以取代过去对道的本体做片面物质化或精神化的解释。

  栾勋之所以能在中国古代文论和中国古代美学的研究中提出属于他自己的见解,体现出独特的学术风格,我以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其一,他的学术研究对象虽然属于古代,但不泥古,不食古不化,不跟在古人和前人的后面亦步亦趋。从他的提出问题、展开论述和得出最终的学术结论来看,他都是始终立足于现实的历史环境的。当代的历史生活,是他获得学术灵感的沃土。读他的论著,你能感受到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那颗用世之心的跳动。不错,他的文章有书卷气,但却没有冬烘气,更没有当时流行的社论式的八股腔调。

  其二,他是主张厚积薄发的,不轻易动笔,更不轻易出手。总要尽可能充分地占有资料,经过充分地思考与辨析,才提出问题,寻找切入点,理清相关的内在逻辑关系,总之是差不多烂熟于心了,这才下手。作为学术研究的准备,他认真地做了大量的阅读笔记,他以此积累材料,也以此积累思想。他的读书笔记,绝对可以说是“等身”。编者之所以在遗文集中特意撷取了一部分读书笔记,就是为了展示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当然,这也只能是一斑窥豹。

  其三,栾勋有极好的中国哲学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素养,否则就很难驾驭“三环”、“三论“这样的大题目,并且做到出经入史、议论风生、一气灌注。他探讨的,当然是中国古代美学和古代文论的问题,但他绝不是就美学论美学、就文论谈文论,而是把问题放在更为广阔的哲学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大背景下来定位的。这就使他的论著显出浩荡的大器度、大气概,常能见人所未见,道人所未道。

  其四,他对先秦诸子如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的美学思想或文学思想的研究,不是仅就其有关美学、文学的专论,就事论事,敷衍成篇,而是把他们的美学思想或文学思想,放在他们各自的总体思想体系和人生经历中,进行细致的考察与评估的。就是说,侧重点虽在美学或文学,但是一定要顾及他们的全人和全部的著作。他在学术研究中,始终遵循了“知人论世”的原则,正像他在学术与现实的关系中认定“经世致用”的宗旨一样。

  其五,栾勋的论著有他自己行文的特色,这源于他的主体人格,所谓“各师成心,其异如面”。他的文风清刚简约,立论明断而坚劲,无拖泥带水,不钝刀子割肉,从不模棱两可。他的性格很硬,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顿和挫折,他都不肯低头认输。生活上如此,学术上也如此。

  以上五端只是我在与他几十年的交往中感受到的,自然不无以偏概全之嫌。好在遗文集中收入他《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方法问题》和《学人的知识结构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两篇论文,读者不妨仔细翻阅。那是他一生学术研究的经验总结,他所讲的,正是他所做的。这有他的学术成果来证明。他最不齿的是在学术研究上搞花拳绣腿的一套,欺世盗名,贻误后学。

  作为一篇为故去多年的老友的遗文集撰写的序文,到了该收煞的时候了。我的眼前又浮现出他与命运抗争、不服软不言败的坚强而又高傲的身影。这高傲,自然也很带了几分悲怆的色彩。

  放在本书卷首的诗,是栾勋2003年12月10日上午雪后偶有所感而写成的,可以作为他的诗体独白、自画像和心灵“天问”来看。其悒郁不平之气,可谓溢于言表。

  虽说是“偶感”,其实却久积心头。那证明,便是他此前写的两幅对联和一首《断章》:

  朝览东原思野马

  夕观西岭看低鹰

  满面浮尘君莫笑

  一身浩气我无亏

  我有太多的苦恼,

  那多半缘于我的骄傲;

  然而集中所有的苦恼,

  敌不过我的一个骄傲。

  骄傲源于我的自豪,

  自豪是历史的笙箫。

  见鬼去吧,

  自豪蔑视卑怯,

  那一切一切的苦恼!

  然而,栾勋的遗著终于要付梓面世了。年寿有时而尽,未若文章之不朽也。文章在,书在,人就仍然活着。这无论对于高傲的逝者,还是对于苟活的生者,都是一种慰藉。

  (《现象环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栾勋遗文集》,栾勋著,汤学智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本文为作者生前于2014年所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