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军旅文艺批评之簇——吴然《灯下怀德》序(廖奔)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25日08:57 来源:中国作家网 廖 奔
  

  7年前吴然转业到地方文化部门工作了。再见到时,一贯英姿戎装的他,把魁伟身材钻到了西服里头,总觉得不像那么回事。在我长期印象里,有着略显粗糙脸膛的吴然,一直是与豪气、英武这样的词汇相配的硬汉,他似乎天生就应该是职业军人。

  吴然是安徽庐江人,我却一直以为他是西北汉子,大约与他的身材外相、出自西北大学以及后来曾在西安军事院校工作有关。我接触他是他在总政文艺局 工作期间了,或许是豪爽、挺截的军人性格更加重了我的这种印象,而他以往的评论集名字,如《西部的回声》《走向高原的境界》,也无不形成诱导。

  吴然的文艺批评建树,多半也是在军旅中实现的。大学甫一毕业,他把年华和精力往军队一扔,一蹲就是二十几年。于是,我习惯了总是立足于军队发言的戎装吴然形象,至今挥之不去。

  吴然文艺评论的轨迹清晰而简单:从海明威到冯尼格黑色幽默,再到中国新时期军旅文艺。由中可看到他的兴趣从学术奠基到文艺实践延伸的历程。青春期的烙印是深刻的,我们在他后期的评论文字中仍然不时看到海明威和西方文论的影子。

  军旅文艺是中国的独特文艺现象,我在评论生涯中也不时遇到它,它总是以强劲的力道和刚性风格冲击着时代文艺潮流。什么是军旅文艺?吴然归纳说, 它以军旅生活的特殊性为前提,它所反映的事件与人物无不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军人与和平、与战争的关系,这使其对生活的观照必然呈现为一种特殊的状 态,英雄主义品格、阳刚基调与豪迈气魄成为其意蕴的基本内涵。在这里,军人的价值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迷惘也罢、困惑也罢,明确也好、希冀也好,每一位军 事文艺创作者都力图找出答案。大漠戈壁的雄浑、战争场面的壮阔、军人精神世界与宽广胸怀的升华,都构成昭示军旅生活的壮美氛围。当然,军旅文艺在时代思潮 中升沉起伏,有高峰也有低谷,吴然清醒捕捉到了时代对军旅文艺的精神期盼:让英雄主义立足于良知和道义,具备更多人文情怀和悲悯意识。在这种清晰认识的基 础上,吴然构筑了他的军旅文艺批评框架,其价值因而也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对军旅文艺所发挥的影响和作用也具体而明晰。

  经历所致,吴然这个名字,地方文艺界可能不一定熟识,但在新时期军队文艺圈里却够响亮。他“出道”较早,从“杀”入军旅文艺批评的20世纪八九 十年代即开始活跃,一直到今天。这本集子主要涵盖了他30年里论军旅文学、军旅小说、军旅戏剧、军旅影视的文章,显现的大约也就是他文艺评论生涯的基本缩 影了。

  吴然说,这些年来,我跟他的文艺观照范围差不多,也是每天张望着文学、戏剧、小说、影视的圈子,也关注军旅文艺。所以,他希望我为这本集子写个序。

  他说得不错,我和他多年来既有共同对象,又有彼此交情,无法推托。但由于职业分工和术业专攻的缘故,我精力更集中于戏剧,其他则只是大略为之。 例如窄义的文学,我虽是“门里出身”,但迸发青春激情专注写诗和“追星”读小说的时代毕竟早已远去了,今天对时代作品已经有些隔膜,近年离开中国文联到作 家协会工作后恶补一阵,终因隔离太久,无法真正切近。即如军旅文艺,我大致也只能对其中的戏剧部分发言。因此,读吴然的评论,既亲切又陌生,不敢贸然置 喙。

  但是吴然信任我,坚持要我写几句。我无法对吴然进行导读,还是读者诸君自己做吧。我所能够做的,只是把我所知道的吴然交给你。

  我不知道吴然为什么把这本集子取名为《灯下怀德》,这似乎与军旅文艺不搭界,也和文艺批评没有直接的关系,倒像是一本谈论人生德操的书。细想一 下倒是也对,对吴然来说,金戈铁马已经远去,文艺评论生涯的高峰也已经越过,静下心来,坐在灯前,带着眷恋来回顾一下,人生最终还是以德操为鹘底。这也是 他的一种自我总结和纪念吧。

  (《灯下怀德》,吴然著,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