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文字建造的纪念碑(王建元)

——为《白山黑水多英雄》而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24日10:30 来源:吉林日报 王建元

  童谣是民间的,是文化和文学的,也是历史和现实的,同时也应该是语言学的。

  从童谣的产生、流传、发展、影响以及它所衍生的作用和相关的文化现象考察,我们应该确定上述观点。刘仲元、刘大伟父子二人采录的《白山黑水多英雄》——“东北抗日童谣”也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扎实的、现场的文本依据。

  刘仲元、刘大伟历经多年采录的“东北抗日童谣”在具备了一切民间文学的基本素质后,用200余首在东北地区流传的童谣又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烽火连天的年代。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啊,白山黑水记着,东北人民记着,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记着,中华民族记着,因为我们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2009年12月7日的《吉林日报》在“东北风”专栏中刊登的一篇文章这样写到:“诞生于抗日战争炮火硝烟中的东北抗战歌谣在艰苦卓绝的东北抗日战争中不仅像号角般地唤起民众,鼓舞斗志,而且还在战斗中发挥枪炮武器起不到的特殊的作用。”文中提到了刘仲元先生主编的《长白山抗日童谣》,配以歌谣例证。

  “东北抗日歌谣”诞生于白山黑水间,诞生于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诞生于不愿做亡国奴的赤子之心中,它的地域性和针对性要远远大于了一般意义地域诗歌作品的涵义。记不得是不是卡尔维塔说的“诗歌是对人类记忆的表达”,不管是谁说的,这句话对于真正诗歌的表述相当准确,当然,也应该包括特定地域、特定时期的童谣……

  对于散落于民间的童谣的采录和整理是一个非常艰苦和复杂的工程,久远的年代和不断逝去的老人是首先面对的一个现实,而较为偏僻的地域,文化尚不发达的山区也是一个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诗经》传诵了几千年,史诗也是如此,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们都根植于民间。东北抗日童谣扎根于民间,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强大的生命力。诗歌永远面临着两种时间,一种是物理的,一种是艺术的。我们将会看到这些童谣将战胜物理的时间,而获得艺术的永恒。

  童谣的采录和整理不是简单的搜集和抄清,而是一项十分繁复的再感受、再润色的过程。整理者的语言功底,文学水平以及与新诗、古体诗相关的基本功都要非常扎实;而且整理年代比较久远,散落比较广泛,水平参差不齐,得需要耐得住多大的寂寞,得需要何等的献身精神。刘仲元、刘大伟父子做到了。

  翻阅《东北抗日童谣》打印稿,我脑海里交替出现的是“基因”、“传承”、“子承父业”等词语,也又想到邹静之先生当年讲述“口传”、“肚传”的神秘文化。但我更多想到的都是一种“责任”,对文化遗产挖掘、抢救、保护的责任,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童谣”的传承和发扬的责任。

  如果把他们父子的行为简单归结于对童谣的采录和整理未免过于狭窄,流传于各个地区的童谣,爱情的、俚语的、民俗风情的、打情骂俏的何止上千条、上万条,而刘仲元、刘大伟父子二人的采录整理的“东北抗日童谣”在众多的童谣中却像长白山的山泉一样,带着那个时代的激情,洗涤着无数的赤子之心。写到这,我不由得想起台湾诗人痖弦的一句诗“那纯粹是另一种玫瑰,自火焰中诞生”,这就足够了,自火焰中诞生,也会在火焰中传承。今年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相信这朵别致的玫瑰会在全世界爱好和平的火焰中绽放出熠熠的光彩。

  越是民间的,越是大众的,是一条可以成立的原则。童谣的民间性质注定了它在民间扎根,在民间的传播。这条广泛深厚的民间之路不但见证了普通民间文学的成长过程,而且也见证许多中外名著和世界级的史诗从口头传诵到形成文字的过程。民间文学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的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传诵范围,它的来自底层百姓独特的发声方式都是其它文学种类难以取代的。

  刘仲元先生是我尊敬的师长,尽管他已作古,我心依旧;刘大伟是我在中外诗歌和民间文学方面谈得来、不可多得的朋友。为他们父子二人精心培育的这朵呐喊的玫瑰,衬上一小片绿叶,我高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