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莫让这一代儿童记忆空白(范雪娇)

——从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空缺说起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23日10:25 来源:中国艺术报 范雪娇

  备受瞩目的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日前在北国江城吉林省吉林市隆重揭晓。最佳儿童片奖项虽有5部作品获得提名,但最终获奖结果只有两个字——空缺。这一结果,不禁令人喜忧参半。

  欣喜的是,从此前的电影金鸡奖评选因产生“两部最佳影片”“并列夺得影帝”等“双黄蛋”结果遭到过一些“吐槽”或质疑,到本届评奖中,最佳儿童片奖项对经过初评入围的候选作品一个不留,这无疑让公众看到了金鸡奖评选宁缺毋滥的高标准,以及高标准所彰显的公平、公正和公信力。

  遗憾的是,最佳儿童片奖的空缺则意味着当下的儿童电影的质量与金鸡奖的标准还有距离,更暴露出当前我国儿童电影发展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与不足。

  从第一部儿童电影短片《顽童》诞生至今,我国的儿童电影已走过90余年的历程。其间,涌现了诸如《马兰花》 《三毛流浪记》 《小兵张嘎》 《鸡毛信》 《闪闪的红星》等优秀儿童电影,其中海娃、嘎子等人物形象也成为一代人难以忘却的记忆。且不说这些影片的教育意义,仅其展示的儿童天性与个性就独具魅力。作为一名“80后” ,笔者在儿童时代作为“小观众”是幸运的,看到了诸如《霹雳贝贝》这样的优秀儿童电影,直到现在,仍能清楚地记得那个善良、单纯“带电”的贝贝用“特异功能”在雨夜中让老盲人复明,与小伙伴一起跑上长城呼唤“宇宙人”的场景。

  然而令人倍感唏嘘的是,从儿童影片方面来说,如今的儿童却没有笔者那么“幸运” 。时下,电视、电影、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等媒介愈发地将成人的世界暴露在儿童面前,很多儿童影视作品中展现的一些形象虽然“套着”儿童的外衣,但思想、行为却不那么“儿童” 。影片中的孩子们看起来的确变得更加聪明了、更加能接受新鲜事物了,但最珍贵、最本真的童真、童趣却在他们身上难觅影踪。

  导演崔嵬曾表示,有时一部电影的意蕴比起教科书更容易让孩子们理解和接受。儿童电影,从字面上最直接的理解就是拍给儿童看的电影,这就要求儿童电影在创作、宣传、发行等各个环节都应从儿童的需求出发。但眼下我国儿童电影投资小的困境众所周知,发行方式守旧单一,许多儿童电影仍然存在主题陈旧、手法老套、说教意味过浓等问题。有数据显示, 1999年中国内地仅生产儿童电影10部;虽然从2012年至2014年,中国内地每年共拍摄儿童电影50部左右,数量增加不少,但绝大多数影片并不为孩子们所知,很多连进入院线的机会都没有。最终导致“影片不知晓、儿童不认可、成人不买账”的现象,甚至儿童电影成为一些创作者的投机生意。在一些人的意识里,反正大多数儿童影片不进院线,只要能赚取相关补贴足矣,至于影片的质量与放映市场,以及口碑、票房也就不那么重要了。长期在这样一种畸形的生态环境下发展的中国儿童电影,怎么可能出现精品力作。反观国外, 《哈利·波特》 《小鬼当家》 《狮子王》等风靡全球的电影,之所以既能获得儿童的喜爱,也得到成人观众的追捧,成为老少皆宜式的电影,关键就在于影片制作水平精良、内容扎实、创作观念不拘一格,同时在市场宣传与推广上也下足了功夫,口碑、票房俱佳。

  回望过去,中国儿童电影不乏经典;放眼国际,成功的例子和经验也不乏其数。这些都启发我们,未来中国的儿童电影应该能有更好的发展,但前提是影视公司多一些投入、创作者多下一些功夫、政府多一些扶持、院线多给一些机会、媒体多一些推广。如此,才能让更多优秀影片的光影流转在当下和未来儿童的记忆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