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透过历史的天窗——评《中国东北角之文化抗战》(高翔)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22日10:18 来源:人民日报 高翔

  通过历史文化遗存的爬梳和提炼,引导人们从关注抗战史实转向追索抗战的文化实践,这是《中国东北角之文化抗战》留给人们的重要价值

 

  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丁宗皓主编的《中国东北角之文化抗战(1895—1945)》(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文化抗战》)行世。这部书是辽宁日报社精心策划推出的“1895—1945中国东北角之文化抗战”大型新闻报道的结集,学术创造与大众传播高度结合并一体呈现,媒体元素与历史书写、当代阐释互渗互融,体现了新闻创新意识;主题之鲜明,史料之丰厚,工程之浩大,言说之深广,文体之别致,堪称独树一帜。

  作为历史题材报道,如何让旧闻出新,是策划和实施这一大型报道面临的首要问题。《文化抗战》的新闻立意别开生面,所言“中国东北角之文化抗战”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命题,它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是对文化抗战研究的重要补充和开拓。自中日甲午战争尤其是“九一八事变”至抗日战争胜利,中华民族文化抗战的意志不曾被摧毁,但随着战局的变化,重心不断迁移,形成了以重庆为核心区域的国统区文化抗战、延安为核心区域的根据地文化抗战、桂林和武汉为核心区域的大后方文化抗战。尽管有学者继此“三个文化抗战中心”论后又提出“以北平、上海为中心的沦陷区文化抗战”,然而对同为沦陷区的东北文化抗战,鲜有关注和研究。其实,与开始于“九一八事变”的中国军民军事抗战同步,中国东北角的民众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文化抗战。也许正是滋生于这片土地的文化抗战的隐曲、坚忍和乡土性特征,使这种文化抗战为学界所忽视。显然,“中国东北角之文化抗战”大型报道,不仅是对特定地域那段令人难忘历史的真实回归,更是对这种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研究的有力填补,使读者在昨今交织的解读中,铭记历史,珍视和平与未来。

  “中国东北角文化抗战”历史起始时间的确认,是《文化抗战》又一新闻立意。对于中国东北的文化抗战,一般认为始于“九一八事变”爆发之时。其实,文化抗战的前提是基于日本的文化侵略,旨在抵抗殖民文化统治,就此而言,日本的文化侵略早于“九一八事变”。1894年8月日本对中国宣战,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4月中国战败,屈辱地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此后日本开始了一系列对华军事、经济与文化的侵略。因此,至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至少有50年的历史。《文化抗战》对这长达半个世纪国难历史中文化抗战一翼进行书写,对我们深刻认识日本侵略者由来已久的侵华野心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对国难历史书写的宏大视野,体现了这一主题报道的历史、社会和学术价值。

  通过对抗战精神遗产的爬梳和提炼,使人们开始关注东北抗战的文化实践,这是《文化抗战》留给人们的重要价值。对“中国东北角之文化抗战”的纵向梳理,其意义不止在于对历史的真实呈现。《文化抗战》系统记载了东北各阶层人民以文化抵抗侵略者的社会行动,以细节刻写历史,具有鲜明的文献性、纪实性和鲜活性。但作者的用意并不在于对史实的简单罗列,而在于通过众多个人口述和文献考释,重新打捞民众集体的家国记忆,意在从文化抗战叙事起步,进入抗战文化层面,构造真实鲜活的抗战文化。《文化抗战》着眼于沦陷区的文化抗战,不仅是因为这一地区的人们受日本侵略者压迫最早,受附逆汉奸文化戕害最深,民众反抗至烈,更在于祖国版图上东北角的文化抗战是中国抗战文化的起源地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沉重的人类心灵史。沦陷区抗战文化书写,呈现的当然是中华民族抗战文化史的断编残简,但却显示了其特有的研究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挖掘并展现文化抗战的场景,打开人们观察历史的又一扇天窗,这是《文化抗战》作者的用意所在,也是读者的期冀所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