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叙事:“新抗战文学”正在崛起(李朝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16日09:35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朝全

  ■编者的话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学界出现了一大批以表现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纪实文学作品。通过对《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台儿庄涅槃》等近几年出现的抗战题材文学作品的阅读,作者发现,一种不同以往的“新抗战文学”正在崛起。

  作者认为,与以往的抗战题材文学作品不同的是,“新抗战文学”刷新了以往的历史观,在此基础上无限逼近着历史真实。同时,这些作品在书写内容方面逐渐细化,普遍更关注战争中普通人的命运,而写作者对于战争的反思也更加深入、更加长远。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叙事(十一)

“新抗战文学”正在崛起

□李朝全

  现在我国抗战题材的文学创作已经进入到一个 深化的阶段,和以往的同类作品相比,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新变化,这些变化似乎都在预示着一种不同于以往抗战题材创作观念、视野和审美风范的“新抗战文学”正 在崛起。它标志着抗战题材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抗战文学的品格正日渐鲜明和凸显。

  与备受诟病的抗战“神剧”、抗战“雷剧”形成鲜明对比和反差的是,抗战题材的文学书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及格局。现在我国抗战题材的文学创作 已经进入到一个深化的阶段,和以往的同类作品相比,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新变化,这些变化似乎都在预示着一种不同于以往抗战题材创作观念、视野和审美风范的 “新抗战文学”正在崛起。

  在新的历史观下逼近事实

  与以往的创作不同,今天的抗战题材书写正在运用更为辩证的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矫正我们对待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竭力恢复历史的本 来面目。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全面抗战,是人民之战、正义之战、为和平之战。当下的文学作品大多既强调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重要作用,同时更不忘共产党 在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认为抗战胜利是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根据地武装力量联合作战,加之国际正义力量支持所取得的必然结果。譬如王树增的 《抗日战争》、徐锦庚的《台儿庄涅槃》等,都是在这种刷新了的抗战历史观指导下的文学书写。

  抗战是完成了的历史,对于抗战的书写虽无法重返历史现场、还历史原貌,但却可以无限地逼近和接近历史真实。随着大量历史档案资料的公开和披露,大量抢救历史的口述实录、访谈录、回忆录等的整理出版,作家们有了更多的第一手资料,这一优势在纪实文学创作上尤其明显。

  近年来的抗战题材报告文学作品有一个共同的品格,就是努力还原历史的本真。作者采取了一种更客观的唯物的、辩证的历史观来看待国民党抗战,力图 通过严谨考证校正历史。在《台儿庄涅槃》中,作者不再简单片面地强调国民党在血战中发挥的主力作用,同时也突出了共产党参与决策、谋划;《南京大屠杀全纪 实》依据大量的档案资料,揭露在全面抗战初期蒋介石消极抗战、国民党军队指挥错乱仓皇溃逃的真实情景,表明了南京沦陷和大屠杀发生的真实原因。

  历史题材报告文学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台儿庄涅槃》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先渲染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指 挥的国民党军是一支杂牌军,对抗的却是日本的王牌部队。抗战还未开始,便发生了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闻风逃跑事件,蒋介石通过杀一儆百来激励士气。 作者特别写到李宗仁的两员大将张自忠和庞炳勋之间的过节,结果两人被安排并肩作战——这些情节反衬了国民党军队最终团结起来打胜仗。对人物群像的刻画,如 张自忠、庞炳勋这两个个性殊异的人,最终走向了迥异的归途,一个以身殉国成为千古英烈,一个却投敌当了汉奸。通过描述人物的命运写活了人物形象,这些都是 艺术的表现手法。

  更加开阔的视野

  抗战题材创作,越来越注意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局及全景中来描述与考量,特别注重国际视野和第三方佐证材料。有很多文学作品将国外对中国战场的评论评价,作为创作上的一种参考,这当然要归功于大量历史档案的解密和外国作品的翻译出版。

  在《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这部皇皇六七十万字的著作中,何建明试图理性地还原历史真实。在面对民族和国家史无前例的劫难面前,在无以抑制的大悲恸 面前,作家选择了冷静和理智书写与反思。作者既重视受害方发现的各种遗迹、遗物以及亲历者的口述实录及回忆,也重视施害方的自述、日记和追忆,同时还运用 了见证者的回忆、记述,力图复原历史,让读者有一种真切的现场感。这种法庭审理案件式的写作,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是历史题材报告文学保真求实的重 要方式和途径。何建明的书写除了如实记录下历史的惨烈和悲恸,呈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酷虐与灭绝人性,更是为了唤醒中华民族这一段用血肉换来的沉重的集体记 忆。以史为鉴才能赢得未来,记住伤痛才能免遭再次的伤害。反对侵略、维护和平需要强大我们自己。因此,这是一部提醒国人勿忘历史、警醒中华民族发愤自强的 厚重之作。

  文本走向细分化

  当下兴盛的“新抗战文学”,文本细分现象突出。抗战书写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专注、专业。既有大视野的全景式的描述,比如王树增的《抗日战争》三 卷本;也有以单一事件或以人物为主,展开深入详尽的叙事和描写的文本,如常芳的《第五战区》、网络作家却却的《战长沙》、余戈的《1944:松山会战》 《1944:腾冲之围》、蒋巍的《血色国魂》等。

  丁晓平的《另一半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视角独特,聚焦二战中几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揭开的是鲜为人知的大国外交战历史。作品以慕尼黑会 议、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这几次会议的召开为叙事线索,以几大巨头——罗斯福、杜鲁门、斯大林、丘吉尔等为核心和中心人物,线索清晰,结构鲜 明,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内在张力及可读性。

  张雅文的《与魔鬼博弈——留给未来的思考》则重在塑造鲜活的人物。丹麦小伙子辛德贝格具有爱冒险、爱闯荡、爱打抱不平的性格。他在淞沪会战期间 应聘为英国战地记者史蒂芬斯当司机,穿行于枪林弹雨之中。南京大屠杀之后,他与德国人昆德一起帮助江南水泥厂建起难民营,保护了数万难民,是一位勇敢热情 的国际友人。“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钱秀玲则是一位勇担大义、知恩图报的伟大女性。在比利时村民和百姓需要帮助时,她挺身而出,找到了法肯豪森将 军,请求他的帮助。而当德国战败,法肯豪森沦为阶下囚后,她不仅多次前往探望、安慰,更是多方奔走,积极呼吁,希望减轻对他的刑罚。法肯豪森是一位良心未 泯、富于正义感的人。身为德国纳粹派驻比利时的军政总督,他身不由己,但却总是尽己所能去同情和帮助比利时等国的反战人士和无辜百姓,尽量帮助他们逃离死 亡的危险。还有拉贝的敢作敢当、大义凛然的性格,绿川英子的忠贞爱情、坚持正义的品格,也都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得到了展示和表现。

  王龙的《刺刀书写的谎言——侵华战争中的日本“笔部队”真相》同样专注于对战争人物的刻画,以9个曾经狂热地参与战争宣传的日本作家作为叙事对 象,揭开了鲜为人知的日本“笔部队”内幕。在人物的性格方面,作者特别突出描写了其两面性,每个参战作家都不是一种单向度的性格,而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 此外,作者采用了清醒的理性叙事,特别注重对事件和人物的评判剖析。正如作者王龙所言,这部小说对军国主义者的描写,一面是杀人如麻,一面又在不断抒情、 唏嘘、感伤,悲天悯人,这也正折射出日本民族矛盾复杂的性格。

  更关注战争中普通人的命运

  文学是人学。战争文学应该更多地关注战争中人的命运与遭际,尤其是小人物或者普通人的命运。近期出现了很多抗战题材作品,都以普通人、普通老兵作为主线。像范稳的长篇小说《吾血吾土》、何顿的长篇小说《来生再见》,都是关注小人物在战争中的人生遭际。

  《吾血吾土》围绕着老兵赵广陵名字和身份的不断演变过程来表现人物的坎坷命运及人生。作者采用了这个小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地自我交代“历 史问题”的方式,用类似档案解密或相声“抖包袱”的形式,逐步还原这位抗战老兵的一生。抗战时期他曾是西南联大闻一多的得意门生,随后目睹民族大难,弃笔 从戎,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抗战胜利后,他参加了国共内战,因为作战消极而入狱,出狱后组织迎春花剧艺社。解放后因为编剧才华而被引进到云南省文联 任职。在随后的反右斗争中他被免职,先后当过修鞋匠和木匠,以后又因原国民党军官身份入狱,最终得到特赦出狱。到了晚年,面对日本侵略者老兵的挑衅,赵广 陵开始了第二次的“抗战”——为抗战老兵守灵,驳斥日本军国主义的无耻论调,鞭笞孙子辈“新汉奸”的可耻行径。这部以小人物为主角的小说,叙事结构别出心 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何顿的小说《来生再见》同样以一位长相丑陋的抗战老兵黄山猫(黄抗日)为主角。“文革”中,黄抗日被关起来写交代材料,小说借此将他的人生经历 展示出来。黄山猫长着一张猩猩脸,20岁时顶替哥哥应征加入国民党军,营长给他改了个“黄抗日”的名字。黄抗日参加了长沙的三次会战。在随后的常德会战中 被日军俘获,被迫为日军搬运炮弹。后又被收复失城的国军解救。在半年后的衡阳保卫战中,时任国民党军排长的黄抗日向日军投降,被编入日伪军,反过来攻打游 击队等抗日武装。数月后他被湘南游击队俘虏,于是投身游击队。5年后又被国民党地方武装逮捕,游击队打了回来,释放了黄抗日。这个小人物从20岁从军至 31岁放下枪杆子打了11年仗,参加过近百次不同性质的战役或战斗,直到全国解放后,这个不愿意打仗且害怕战争的人才彻底告别战争。他的人生遭遇在带给我 们唏嘘感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战争的深入思考。

  《战长沙》采用家族叙事的形式,记述了1937年至1946年里长沙胡氏家族罹遭的翻天覆地的剧变。胡氏是个大家族,男女老幼四代同堂,济济几 十口人。这个家族生活宽裕、自给自足,但长沙会战将战火烧到了他们的身边,摧毁了这个原本其乐融融的家族。家族内部人丁纷纷战死或死于战乱,由此揭示了战 争的极端残酷以及带给普通百姓深重的灾难。小说通过侧面来描写抗战,特别是注重写普通人在战争重压下的觉醒、转变、抗争和就义,有独特之处。通过对顾清 明、胡长宁、胡大爷等人物形象的刻画,很好地反映出在外来侵略的重压之下,以拥有“湘军”剽悍传统的湖南人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不屈不 挠、英勇抗争的精神。

  反思品格日益凸显

  抗战题材的文学创作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历史,研究剖析抗日战争。作家的反思精神和自省意识更突出,作品的理性思考越来越深刻。

  在《与魔鬼博弈》全书最后一章,作者张雅文在重述那些与战争魔鬼勇敢博弈的人们的故事之后,饱蘸着泪花与悲痛,痛定思痛,发出了自己深切的追问 与反思。这是一份“留给未来的思考”,既是留给历史的证言,也是留给人类的忧思录和启示录。作者追诘历史的罪恶,为什么德国能够勇敢地正视纳粹历史,不断 地向世界忏悔,日本却在不断抹杀军国主义的罪恶,不断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同为战争罪人,为何却有着如此的天壤之别?作者的思考是沉重的、 深刻的,也是富于警示意义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犯罪!”“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这些振 聋发聩的话语,正是本书高远的立意所在。“切记,不要奢望他人的自省,更不要奢望他人的仁慈,要永远铭记,生存之法则:弱肉强食!强大是生存的最好保 护!”——这是一位出生于抗战胜利前夕的长者的殷殷瞩望,也是一位勇于担当的报告文学作家的恳切提醒。

  长篇报告文学《根据地》的副标题是“共产党人不能忘却的记忆”,明确指出了作者的创作初衷,即提醒我们不要忘了历史、忘了过去、忘了中国共产党 这一路是如何走过来的,在今天,我们仍然要严守纪律,坚决反腐,对老百姓秋毫无犯,不与民争利,不和民争食,为官清廉,一心为民。因此,《根据地》不仅帮 助读者很好地走进历史现场,了解党史真实,更重要的是让今天的领导干部认识和了解过去的共产党员和军人的本色。我们的党和军队为何会如此深受群众的拥戴与 支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同群众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根据地历史不能忘却,尤其不能忘却和丢弃的是根据地所积累与沉淀下来的宝贵经验和致胜法宝。

  呈现罪恶是为了抗拒罪恶,还原伤口是为了反对伤害,回到历史现场是为了不让战争和侵略重演,让和平永驻。何建明始终保持充分的清醒与冷静,秉持 一把公平正义的准尺,更如思想家、哲学家一样,对历史往事和人类浩劫进行深入的反思。《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中,作者反思了造成南京大屠杀惨剧的各方面原 因。在这部作品的最后,作者更是尖锐地提出《十问国人》,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点上,引出一个个沉重的思索:中国人为什么汉奸多?我们的民族是否丧失了血 性?我们为何总是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痛?内耗为什么总比抵御外力强?我们的军队成吗?新一代年轻人应该牢记些什么?还能相信某些日本人的假言假语吗?假如侵 略者的屠刀再次举起,我们准备好了吗?这些追问与反思都是从南京大屠杀惨案中引申出来,基于历史基础上进行的追索与探诘,是一种可贵的历史沉思。《十问国 人》的诘问尖锐而及时,切中了我们民族性格的软肋,也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战斗性和批判性。

  如果说,只有被书写下来的历史才成其为历史,那么,只有经过不断咀嚼、沉淀反思的历史才真正具有价值。《南京大屠杀全纪实》的重要价值不仅体现 在为读者提供了诸多的新史料、新发现,同时更体现在基于这些新资料新发现所作出的深刻反思。这是一次写在纸上的历史审判与反思。记住历史,不忘过去,不仅 仅是历史学家的工作,也是作为人民良心的作家的神圣职责。

  《台儿庄涅槃》亦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与《十问国人》提出中国为什么汉奸多相似,徐锦庚写到樊建川修建抗战博物馆,筹划建立一个专门的汉奸 馆,反思为什么在抗战中有600万中国人在为日本人跑腿卖命。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反省的历史课题,也是一个峻切的现实课题。这种反省对于今天是非常有意义 的。

  《另一半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也进行了深入的纸上反思。丁晓平提出:原子弹既是武器的政治,也是政治的武器——原子弹绝不仅仅是军事武 器,更是政治斗争和外交谈判的重要筹码,它也是一种强悍的政治。作者尖锐地反问:“日本无条件投降了吗?”今日反观战争及战后东亚格局,我们不能不对当年 关于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历史表达发出这样的疑问。作者又郑重提出:“中国,被胜利忽略的盟国”;“‘冷战’:不是战争没有发生,而是战争的样式发生了改 变”……如此深入的思考,都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是今日中国所必需的一种清醒。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作者也作出了鲜明的判断:除了一部军事战争史之 外,还存在着一部外交战史;除了抗击德意轴心国联盟的欧洲主战场外,还存在着东方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国抗日战争既是二战的起点,也是二战的终点。这 些观点和看法,都是在刷新后的历史观指导下的文学判断,是“新抗战文学”的重要特征。

  回顾近期有影响的一批抗战文学作品,我们确实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种区别于以往的抗战文学书写正在形成和发展之中。它标志着抗战题材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抗战文学的品格正日渐鲜明和凸显。从理论上对其进行细致分析研究已是文学评论亟需正面的一个课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