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格局·情怀·诗意(高海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15日07:19 来源:光明日报 高海平
《家国往事》 李琳之 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家国往事》 李琳之 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读完李琳之先生的文化散文集《家国往事》后,我想到了三个词:格局、情怀和诗意,可以说,这三个词基本上涵括了该书的立意架构。

  格局。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大局观,尤其是创作,一定要建立精神高地和文化高地,只有站在一个相对高的角度去审视你所要书写的题材、事物和对象,才有可能做到洞中探幽、把握大局、游刃有余。从李琳之的《家国往事》来看,内容上大致分为两块:一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思考。作者选取了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关羽和汉朝的王莽进行了理性的剖析,重新给这两个人物进行了历史定位,特别是对王莽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有为其正名的意味。还有对春秋战国时期屠杀40万大军的长平之战的解读、对长城重要关隘雁门关的描写等。对事件的陈述,对人性进行深入的反思,都颇有胆识和洞见,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二是对晋商概念的重新阐释,以及对自己家族的描写。作者用饱满的笔墨描写了山西襄汾商人曾经的辉煌历史,提醒世人真正的晋商应该包括晋南平阳府的亢家、襄汾太平县的四大家族等。仅仅把晋中的祁县、太谷、平遥视为晋商的全部是有失偏颇的,是对历史上晋商的误读。该书的后半部分,作者把笔锋转入对自己家族的倾情描写,也让读者从中感喟沧桑的岁月。

  情怀。该书透出的是浓浓的悲悯情怀。无论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思考,还是对晋商几大家族的兴衰分析,均建立在悲悯情怀的基础之上;无论对历史事件的陈述,还是对历史人物的描写,都试图揭示人性的本质。某种程度上,作品中隐隐透出的悲悯之情已经升华到了历史的高度,升华到了精神的高度。凡此种种,作者难免产生激动甚至愤懑,继而血脉贲张发出无限感慨,这种情绪化表达更多地反映出的还是理性的观照和诘问。我们的民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祖先?中华民族的精神何在?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宝贵的是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要有自己的民族灵魂、民族脊梁。“长平之战”“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否揭示了我们民族的劣根性?这都是作者带给读者的思考。历史是曾经的今天,面对它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带有几分感情的温度,否则,无法抵达历史的纵深,也无法触摸到历史的本质。

  诗意。作者是山西晋南人,晋南大地孕育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和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外漂泊几十年后,重新面对那片生养自己的土地时,无边的情感充盈心间。谁都有故土之情,谁都有乡土情结,这是每个人的血脉当中固有的。李琳之是学哲学的,他的思维方式和判断事物的角度也多是从哲学出发。但是,他又颇具诗人气质。他的文字中浸染着浓浓的诗情。比如写到“长平之战”时,联想到历史上的诸多事件,作者的激情终于像地火一样喷发,强烈的愤世嫉俗和义愤填膺跃然纸上。最能体现诗意也最见作者才华的是写雁门关的篇章——《一个民族苍凉的文化符号》。全篇诗意弥漫,轻灵如水。雁门关,这个“文化符号”就像一个枢纽,把几千年的沧桑历史连接了起来。雁门关更像一枚开关,打开了作者的才情,一会儿思接千载,一会儿回归当下。这个著名的长城关隘上空弥漫的似乎不是历史的硝烟,不是英雄的暮歌,而是作者的万丈豪情。

  理性出思想,愤怒出诗人。然而,作者却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几十万字的《家国往事》从头至尾贯穿其中的就是哲学的思考和诗意的阐释。以历史文化为底色,以诗意为气韵,就是这部散文集特有的书写形式。通常,我们把散文大致划分为这么几种:以哲学为底色的哲理散文、以诗意为底色的抒情散文、以生活为底色的生活散文、以文化为底色的文化散文。《家国往事》似乎与这几种形式有所迥异。不管哪种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条条道路通罗马”,实现书写的目的。

  《家国往事》无疑是一部散文力作。面对浩瀚的历史长河,面对泱泱华夏文明史,面对无数壮怀激烈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作者笔走龙蛇、汪洋恣肆,把满腔的激情和才情尽情地挥洒在生养自己、同样也养育了中华古文明的热血土地上。

  如果再次面对那片土地、面对至今依然散发着秦砖汉瓦幽幽之光的古迹遗存时,当年曾经谦卑的李琳之,完全可以挺起高傲的头颅。

  不过,我想李琳之不会这样做的,虽然他在任何地方都会个性张扬甚至张狂,但是在故土,不但不会高傲,估计连行走都会蹑手蹑脚、小心翼翼。(作者系语文报副总编)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