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回归文化内核之路(易前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15日07:01 来源:人民日报 易前良

  互联网媒介大大突破了文化的边界,使得文化空间骤然打开,文化形态日趋多样,进而冲击到文化内核,培育新的、可能也是我们习焉未察的文化习性

  回归文化内核之路(青年文化论坛)

  文化至少涉及三方面的问题:谁是生产的主体?用什么样的方式生产?生产出来以后如何传播?文化主体、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三个面向共同形塑文化的样貌,而在这三者背后起决定作用的是媒介。某种程度上说,正因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媒介,一时代才会有一时代之文化。

  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化表达高度依赖于人的内在修为,文化接受需要人们离开日常生活的环境,前往文化现场。媒介的演进逐渐打破着文化的这种边界性,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互联网媒介,将人类各种行为都整合到手指和按键的轻微一触间,文化的普泛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至于“文化即生活”——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笼罩在文化头上的光晕逐渐消失。如果说,互联网大大突破了文化的边界,使得文化空间骤然打开,文化形态日趋多样,那么,边界模糊以后,文化内核经受着怎样的变化?文化之所以为文化的核心变了吗?

  互联网培育新的文化习性,求真、尽善和审美之路愈加复杂

  从本质上说,文化的内核是精神追求,求真、尽善和审美是文化发展的原动力。有关真善美的评价尺度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始终不变。从这一角度来看,文化边界爆裂的威力已经冲击到文化的内核,互联网在被深度使用的过程中,反作用于人的言、行、思,润物无声般地培育着新的文化习性。这些习性未必使人类求真、尽善和审美之路变得更加畅通,相反,平添曲折。

  人们更强烈地求“真”,追问真相如今几乎是互联网上最能赢得共鸣的口号,但求真变得日益“浅表化”。“真”是深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偶然之中的必然。求真即摆事实、讲道理,是一个严密的分析推理过程。应该承认,网络世界藏有海量信息,为求真提供更多便利,但对于这些表层化、碎片化的信息,要想进行甄别、挖掘、处理,尤其需要理性之思,需要由表及里的探索。问题是,互联网恰恰鼓励一种浅尝辄止的互动模式,快速浏览,频繁切换,务多而不求深,见微而不知著。再加上互联网服务商普遍采用推送的方式,根据网上使用记录对网民投其所好,与理性的主动反思精神更是背道而驰。

  人们频繁为“善”点赞,但“善”所立足的价值共识却趋于分散,甚至裂变。互联网时代群体不断细分,“小圈子”“小众”一度成为时尚符号,表面看来,这是文化多元的表征,但从深层次看,形形色色的文化小圈子缺乏基本共识,与其说是多元,不如说是离散,暗含着价值裂变的文化危机。网络舆论形之于外是亲近、平和、本色,究其内里则常常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反讽、吐槽和恶搞,言说者缺乏真诚严肃的态度,从根子上回避对公共话题的理性探讨。一些低俗的价值观趁机悄然登场,混淆视听,建立“善”的共识变得更加困难重重。

  人们发掘出了更多条通向“美”的道路,但审美日益耽于感官愉悦,其精神内涵被大大忽略了。随着电视、电影、电脑和手机多屏合一进程的加快,大视频时代呼啸而至,与之相伴的是,审美的感官化倾向愈演愈烈。传统的审美讲求凝神观照、用心品味,为的是陶冶情操、怡养心性,而今,网络美学更强调感官体验、娱乐至上,美的创造以简单、快乐为能事,闳雅深约、隽永别致的精美之作无人问津,神曲、神剧、段子等却备受追捧。美的规律被眼球经济所挑战,声色的、瞬间的甚至突破底线的“享受”以美的名义大行其道。

  文化边界模糊以后,更需培育媒介素养、坚持以文化人

  人类创造媒介,媒介形塑文化,反过来,文化又化育着人类。人、媒介和文化构成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在承认互联网极大地释放了人类文化生产和传播潜能的同时,不能不正视其对文化精神内核的冲击。互联网大破大立的当口,文化使命的担当尤要谨慎。

  一方面,我们应更加注重提升社会整体的媒介素养,辩证理性地看待,合理有度地使用,防止网络这一最活跃的文化平台成了文化洼地。对互联网和人的关系当保持清醒认识,它在生活层面给予人类前所未有的便利,但生活的逻辑不能取代文化的逻辑,求真、尽善和审美需要人们不断反求诸己,磨砺心智。在网络空间里,每个人都是潜在的文化主体,文化生产缺乏严格把关,外在规范的成本又非常高,这给文化秩序的建设带来极大挑战。网络空间是否能形成良好的交互秩序,关键在于网民的媒介素养。网民高度自律,自觉抵制失真信息、低俗内容和网络暴力,网络就能在最大程度上免于沦为文化洼地。

  另一方面,文化不是任由网络冲击的僵硬的遗产,相反,文化是活的,既在互联网时代滚雪球一样地发展和丰富自身构成,又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化育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规范自身行为。所以说,在互联网文化泥沙俱下、全面植入生活、大有垄断传播渠道之势的当今时代,更需要我们加强主流文化的建设,推动主流文化的创新与传播,发挥文化的引导功能,强固文化求真、尽善、审美的精神内核。文化的内核在于精神追求,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也在精神追求。面对互联网这样一个目前为止最具活力的媒介,如何借力发展,又如何坚守文化内核,是摆在每一个文化人面前的课题。

  作者简介

  易前良,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媒介文化、大众传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