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百千年后有书声(顾淑龙)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15日07:00 来源:人民日报 顾淑龙

  阅读者永远在路上。读到深处,行至远方,才发现,书源于生活。浩瀚书海有其精深,现实生活也有其丰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天下朋友,曾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理想生活模式。三者的共同点,都在于把有限的生命向无限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拓展。生命短暂,要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就得读值得读的书、去值得去的地方、交值得交的朋友。

  各个领域的经典作品,就是经过时间大浪淘沙的好书。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里,有位名叫永泽的青年才俊,他认为只应该读逝世超过30年的作家的书。这是作者在借小说人物表达,让人们读那些经过历史检验的作品,避免在畅销书“迷魂阵”里浪费生命。一般书籍带给人的或是消遣休闲或是知识技能,而经典给予人的是无法量化的智慧和解放心灵的钥匙。经典往往严肃,读的过程山重水复、曲径通幽,但读进去了就会柳暗花明、感应道交。

  刚上大学时,读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部史诗式的作品里,作者描绘了主人公经历精神涅槃、抵达彼岸的历程,指明了一条永无止境却充满意义的道路,就是人不仅要向外界索获一定的社会资源,更要向内求取内心的强大和精神的富足。这给了我莫大的激励。后来,每当经历挑战时,总不由自主想起译者傅雷先生写下的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地自拔与更新。”

  好书难遇。遇到经典,缘分难得,更要读有所得。经典耐读,如富矿,深入挖掘,必有意外收获;经典值得重读,年龄越长,见解越深,越能读出味道。古人皓首穷经治一部经典,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所以,才有了“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感悟。所以,适合自己的经典,要反复读,常读常新,把厚书读薄,穿透文字,了知人生。比如《红楼梦》,青春年少时,读的是情感世界,有时还有“一帆风雨路三千”那样“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伤;步入社会后,对其中的人际关系投入更多注意,于“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了些许体认;及年长,读出政治风云变幻在贾府的投射,感受到“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的意味;再后来,有了一点人生阅历,读出了人世无常,对甄士隐解好了歌中“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的文字有所了悟。反复阅读,从量变到质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经典的种子才会在心中慢慢发芽。

  读书贵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古人的道德、文章本是一回事,知道了不算,一时做到也不算,一辈子人前人后、得意失意都做到,那才算学问。读经典也一样,要经过反复读,达到自然而然、不用而用的地步。百千年后有书声,阅读者永远在路上。读到深处,行至远方,才发现,书源于生活。浩瀚书海有其精深,现实生活也有其丰富。在读书的同时,让我们把阅读的精神延伸到生活中去,去读开化的大地,去读解冻的河流,读山、读水、读人,于无字处读书,于无声处听惊雷。

  (作者为国家信访局办公室干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