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文艺评奖为何要“瘦身”(罗群)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14日10:04 来源:光明日报 罗群
 CFP CFP
泛滥的文艺评奖背后是大量的“关系奖”“人情奖”“政绩奖” CFP泛滥的文艺评奖背后是大量的“关系奖”“人情奖”“政绩奖” CFP

  长期以来,人们似乎习惯于以是否获过奖、获过什么级别的奖、获过几次奖等标准来衡量一部文艺作品、一位文艺工作者的水准高下。而2014年举办的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却取消了评奖,取而代之的是一剧一评、“只评不奖”,获得一片点赞。据了解,除了中国京剧节取消评奖,2015年文化部还将取消25个全国性文艺评奖。笔者以为,在当下,减少文艺评奖实为明智之举,值得点赞。

  评奖泛滥导致鱼目混珠

  文艺评奖本来是好事,对那些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都表现突出的作品和在专业领域取得较高造诣的人才进行表彰,有利于树立标杆、鼓励创作、指明方向,进而带动文艺事业整体健康发展。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文艺事业的真正繁荣应当体现为优秀的作品多、出色的人才多,而不是文艺奖项的名目多、获奖者多。

  中外艺术史的发展告诉我们,那些艺术成就高、被载入史册的经典作品,普遍具有超越同时代其他作品的思想高度和艺术高度,通常经过了艺术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作品的千锤百炼;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往往是本民族文化的优秀继承者和时代声音的有力唱响者,都怀着对民族和人民的一腔热忱。经典的作品、殿堂级的艺术家一般来说数量不会很多,这是文艺创作的规律决定的。含金量高的、权威的文艺评奖应当把少数几顶桂冠献给这样的作品和艺术家。

  可是,文艺评奖一旦泛滥,其评价标准势必就要降低,一些艺术上有待提高、思想上尚需升华的作品和文艺工作者很有可能获得机会。一段时间以来,各类文艺评奖你方唱罢我登场,表面热闹非凡,文艺创作却依然“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

  文艺评奖泛滥,一是对真正优秀的作品和人才不公平,本来出类拔萃的作品和人才淹没在相对较为平庸的同伴之中。二是那些本不该获奖却获了奖的人也极有可能因此而沾沾自喜,从而忽视了对自身问题的正视、反思和对艺术本体的思考、探索,本来有潜力向更优秀冲击的,则可能因此而夭折。更为严重的是,不够资格的作品和人员获了奖,很有可能为其后的文艺创作树立不良典型,贻害深远。古人云“杀君马者道旁儿”,“道旁儿”不辨马之优劣而肆意喝彩,让骑马者盲目兴奋进而愈发策马扬鞭,最终把马累死。不负责任的泛滥评奖不正是那个“道旁儿”吗?

  减少奖项数量 提高奖项价值

  文艺评奖过多对奖项和评奖机构的权威性也存在着潜在威胁。当下,“专家”“大师”等对在特定专业领域内有独特建树的人的尊称被部分媒体、个人滥用,以致这些尊称蒙上了一层戏谑的色彩。同样的道理,论资排辈甚至人人有份,这样的评奖无异于给奖项“注水”,稀释了奖项的含金量,降低了奖项的权威性,有损奖项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某奖项是否权威、是否有价值并不在于该奖项褒奖了数量极为庞大的作品和个人,而在于其褒奖的作品和个人货真价实、水平高超,受到人民的肯定和喜爱。

  文艺评奖泛滥的不利之处显而易见,对此加以削减和限制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减少文艺评奖是文化主管部门释放的一个信号,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提醒文艺工作者正视奖项的价值,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引导文艺工作者把力量真正放在文艺创作上,多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

  不可否认,个别文艺工作者和文艺主管部门的领导对各类评奖存在误解,甚至把文艺评奖异化为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和自抬身价的筹码,为了获奖挖空心思,甚至不惜动用非法手段——找关系,走后门,搞暗箱操作。个别评奖活动的评委被糖衣炮弹击中,无法抵挡人情、面子或利益的诱惑,在评奖过程中平衡、照顾各种“关系”,奖项评比有失公允的现象也确有发生。这些文艺评奖过程中的“小动作”是对文艺的玷污,难道奖项竟重要到值得出卖艺术甚至人格的地步吗?这种急功近利想要获奖的行为不仅暴露了个别人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缺陷,更引发我们思考一个重大的、本质性的问题:文艺创作的价值究竟在哪里?艺术作品应为谁而存在?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在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显然,文艺不是为获奖和点缀政绩而存在的,文艺创作归根结底是为了广大人民而存在的。忽视了这一点,文艺创作就会出问题。

  据笔者所知,京剧界有“获奖戏”和“吃饭戏”的说法。“获奖戏”顾名思义,就是在各类评奖活动中有所斩获的戏。而“吃饭戏”则是那些老百姓真正喜爱,愿意时时欣赏的戏。“获奖戏”未必可以拿来“吃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很多主创在创作之初心里就没想着观众,他们只是冲着获奖努力的,其唱腔往往格外高亢、繁复,表演往往格外夸张、炫技,整个创作以追求高难度技巧的展现为目标。这样的作品技术难度大、获奖概率也大,可是却忽视了观众的感受,整场的高音、大身段搞得观众欣赏疲劳,耳朵和眼睛受到刺激,以后只能敬而远之。这类作品即便侥幸获奖,艺术生命力也并不长久。

  巨大的资金、人力、物力消耗掉了,换来了奖杯、奖状和面子,却不一定能换来人民的喜爱。这实际上满足了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却没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反,很多京剧中的骨子老戏并没有获过什么奖,但其韵味醇厚的唱腔、张弛有度的表演以及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历久弥新,百余年来深受观众喜爱。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才是文艺创作所应该追求的终极目标。

  文艺评奖不是不能搞,那些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理应受到肯定、表彰。文艺评奖的过程应该放在阳光下进行,公开、公正、公平,把一切“小动作”拒之门外,这是对艺术、艺术家的尊重,也是对人民的尊重。文艺评奖应当在数量上积极“瘦身”,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等方面确立高标准、严要求,不求平均主义、来者有份,但求在推出中国文艺精品、树立中国文艺高峰上,尽一份力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