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以平实的语言表达新锐思想(王会)

——评田建民新著《鲁迅、钱钟书论稿》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11日11:24 来源:河北日报 王 会

  田建民新著《鲁迅、钱钟书论稿》(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以下简称《论稿》)是一部以平实的语言表达新锐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的严谨而厚重的学术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以社会型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为研究对象;下编以学院派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型作家钱钟书为研究对象。无论是研究鲁迅还是研究钱钟书,作者绝不做无谓吹捧或发一些人云亦云的空论,而是以自己的学术实力,有理有据地提出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见解。

  《论稿》中对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解读,几乎每篇作品都提出了有别于前人的新见解,而且均能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如以往研究者把《影的告别》看成是鲁迅内心的解剖或对自己灰暗思想或心理的批判。《论稿》作者认为,《影的告别》是鲁迅把自己的思想人格投放到“影”这一特殊的自然物象上,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影”的言行和思想,批判奴隶道德及以奴隶道德为思想理论基础的世俗社会,表现“人”的独立意识和独立个性以及鲁迅与旧的封建道德文化决裂的心态。所谓“影的告别”,就是告别奴性的依附性和奴隶道德文化所孕育出的“奴隶时代”。作者认为,鲁迅作为一个从旧营垒中走出来的坚定而清醒的启蒙思想家,在对封建文化的揭露和批判中当然也会反思自己所受的影响。但这种反思本身就是对封建文化的清算与批判,不会造成鲁迅的阴暗心理和灰色思想。鲁迅当时内心感到虚无与苦闷,并不是“由于个人主义思想所带来的空虚感觉以及作者同个人主义的意识作斗争而形成的”,更不是诗人自我道德谴责的负罪感或诗人等待“爱情的判决”时的矛盾焦灼的心理,而是鲁迅在与封建文化的斗争中感到封建文化的强大和个人战斗的无力。再如,以往研究者认为《立论》是嘲讽社会上的“今天天气,哈哈哈……”的社会现象和“持中”论者的人生哲学的。而《论稿》作者则认为,《立论》写一家人生了个大胖小子,高高兴兴地过满月,大家来祝贺,说一番这孩子将来有出息之类祝福的话。主人于是高高兴兴地对客人表示感谢。这是人之常情的“情”,而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这虽然是必然的“理”,但却因不合情理而惹得人们不高兴遭到痛打。所以,诗作深层次上包蕴着鲁迅在思想启蒙中体验到的“情”与“理”的两难选择与内心的困惑。这些分析更接近鲁迅内心的真实而令人信服。

  《论稿》对钱钟书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其以《围城》为代表的文学创作的研究;二是对其以《谈艺录》《管锥编》为代表的中文学术著作的研究;三是对其面向西方读者用英文写的介绍中国的传统和文化,纠正西方人对中国书和中国人的误读、误解和误导及考证中国文化在西方传播的一系列文章,即在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方面所作的贡献。作者认为,钱钟书对文艺的基本认识、见解和观点,是他青少年时期在中外文化和文学思想的碰撞中接受、比较、选择与融合的思想成果。强调以审美特性为标志的文学本体论思想是其文艺思想的最根本特点,是统领其各种文艺观的纲。这是抓住了钱钟书文艺思想和文学创作的最本质的特点。此外,《论稿》对钱钟书英文论著的翻译与研究填补了钱钟书研究的空白。正如作者在该书的引言中所说,《论稿》中对钱钟书的研究,力图使读者从学术思想、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对钱钟书有全面的认识。即真正了解和把握其学术思想的“潜体系”或“钱体系”,把握其文学本体论的理论基点而不局限于“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古学今学,道术未裂”的“打通”说;认识其在中外比较文化研究和中西文化沟通上的先行者地位和所作出的贡献;了解形成其开阔的学术视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的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因素;理解在全球化文化竞争的进程中研究钱钟书的学术思想和文学创作,不但对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而且对中华文化地位在世界上的确认和提升,对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正确对待西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