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在人民的创造中实现文艺的创造(张江 夏潮 姜昆 徐沛东 惠敏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11日10:11 来源:人民日报 张 江 夏 潮 姜 昆 徐沛东 惠敏莉

  对话人:张 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夏 潮(中国文联副主席、评论家)

  姜 昆(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曲艺家)

  徐沛东(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家)

  惠敏莉(西安易俗社社长、戏剧家)

  核心阅读

  在理论上,大多数人认同文艺离不开人民;而一旦落实到创作实践中,尤其是与市场、利益发生冲突时,背离人民的情况就时有发生

  越是以人民为中心,越需要我们始终保持勇于担当的艺术责任感,“一遍拆洗一遍新”,不断创新、发展、完善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落实到音乐上,就是要让源于人民、属于人民的音乐艺术,最终回馈人民、惠及人民

  服务人民,与人民同在,在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实现文艺的伟大创造,这是文艺发展的根本途径

 

  张江:只要文艺存在,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就永不过时。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当下的症结是理论与实践相悖:在理论上,大多数人都认同文艺离不开人民;而一旦落实到创作实践中,尤其是与市场、利益发生冲突时,背离人民的情况就时有发生。说到底,这还是思想上的问题。

  人民是文艺舞台的主体

  夏潮:“人民是历史创造者”“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这些论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真理,生动表述了人民在文艺作品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准确回答了文艺创作来自谁、表现谁、为了谁的问题。

  如果说历史是个大舞台,人民就是这个舞台的真正主角。人民在不同时期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这体现的是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都是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时代体现。文艺创作是客观世界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的创造活动和实践成果构成文艺创作的来源,人民大众的审美和艺术评价主导文艺创作的方向。这又体现了人民的文艺主体性内涵。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的生活又是最生动的历史。恰恰是人民琐碎平凡、点点滴滴的现实生活,成为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离开这个源泉,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将人民作为历史主体、作为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作家艺术家就不能热衷于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而要书写人民、讴歌人民,塑造出富有时代精神的人民形象。人类文明史上历久弥新的传世经典,多是以最广大的人群为书写对象,体察民生,感知民情,所以不仅能获得当时读者的认同,而且历经社会历史的变迁不褪色。

  此外,文艺作品需要读者和观众解读。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说,人民是文艺的接受主体,没有经过人民的检验,文艺作品恐怕还不能算是最后的完成,这是人民的文艺主体性的另一层含义。作家艺术家要敢于把自己的创作交由人民去评鉴,以人民评价为尺度,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只有真正尊重人民的鉴赏与批评,才能创作出经得起历史淘洗的传世之作。

  人民的需要是真正的需要

  张江:文艺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丰富性也越来越强。正因为如此,很多原点性的问题反而被忽略和遗忘。文艺为什么能够存在?为什么能够几千年薪火相传、长盛不衰,并且不断发展成熟?原因就在于人民需要。这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

  姜昆:文艺与人民相依相伴、相辅相成,对于最具民族性、民生性和民俗性的曲艺艺术来说,更是如此。接地气,才能有人气,曲艺所深蕴潜藏的人民性,是它存在的理由,也是它获得一代代观众欢迎的根本原因。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精神借助曲艺形式得以广泛传播,曲艺艺术也在这一过程中历久弥新,与时俱进。

  曲艺界有句话叫做“一遍拆洗一遍新”,什么意思?人民是我们的老师,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只有切近人民需要,切近生活现实,不断修改、创新、发展,曲艺艺术的血脉才能延续不绝。这一过程中,需要我们直面人民群众不断变化发展的精神需求,在坚持曲艺艺术本体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技巧要素,融合各种有益观念,不断促进曲艺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民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简单的需要,而是与时俱进的真正的需要,越是以人民为中心,越需要我们始终保持勇于担当的艺术责任感。

  “责重山岳,能者方可当之!”曲艺界向来有“说书唱戏劝人方”的优良传统,这也是心里有人民、肩上有担当的具体表现。回顾过往,许多曲艺先辈为我们做出了表率:烽火硝烟中,“快板大王”毕革飞、我们的老主席王尊三用曲艺鼓舞了无数指战员与革命群众的士气;抗美援朝战场上,相声名家“小蘑菇”常宝堃与弦师程树棠用鲜血染红了异国他乡的土地;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曲艺界四面红旗之一的郭文秋用《送梳子》展现了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拥护;粉碎“四人帮”后,《帽子工厂》《“白骨精”现形记》《假大空》《如此照相》等作品对极“左”思想如利刃般揭露讽刺,令无数观众警醒和深思。勇于担当是我们文艺轻骑兵的文化自觉、艺术自觉、价值自觉,今天,曲艺界更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面对新任务拿出新本事,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曲艺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为人民服务靠好作品

  张江:文艺根本价值的实现方式,就是回到人民、回馈人民。回到人民,就是文艺作品不能满足于只在小圈子内流传;回馈人民,就是要通过创作,给予人民大众高品质的精神滋养。作家艺术家服务人民的最好方式,不是别的,就是拿出人民大众喜欢的好作品。

  徐沛东:论起“文化惠民”,音乐必不可少。无论是盛世欢歌,还是亲情赞歌,无论是寻常巷陌的恣意抒发,还是华美舞台上的精致演绎,都在丰富着老百姓的文娱生活。音乐以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极高的普及度成为受众面最宽泛的艺术门类之一。所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改善文化民生和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质量,落实到音乐工作上来,就是要让源于人民、属于人民的音乐艺术,真正回馈人民、惠及人民。而结合今天的音乐生态来看,最重要的是在音乐创作中自觉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的有机结合,将思想性寓于艺术性、娱乐性之中,既表达群众的真情实感,反映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情趣,又符合主流价值观,引领大众音乐文化潮流。

  多少实践已经证明,文艺工作者唯有准确表达民族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时代主旋律,方能让艺术生命常青。回忆我的创作道路,凡是与人民情感息息相关的作品,凡是紧扣时代脉搏的作品,凡是接地气的作品,如《篱笆墙的影子》《我热恋的故乡》《亚洲雄风》《爱我中华》《得民心者得天下》《辣妹子》《大地飞歌》等,都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这也激励着我坚持精品意识,努力丰富音乐作品的表现力,不断提升艺术境界。

  民无魂不立,国无魄不强。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文化对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愈发重要。我党历届领导人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并形成了一脉相承的文化强国战略。当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之魂和强国之魄,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精神动力。音乐文化在传播爱国主义、凝聚民族力量、高扬时代旗帜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音乐文化工作者,我们要在浩浩荡荡的世界文化潮流中,自觉守护民族精神家园,自觉关注国家大业和民生百态,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入音乐创作实践,为实现文化强国梦努力奋斗。

  让作品携带“热爱”的温度

  张江: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同样,热爱人民也不是空洞的口号。对作家艺术家而言,热爱人民就是要落实到创作中,落实到每一部作品、每一段情节、每一个细节上,让自己的作品始终携带着生活的气息和人民的温度。

  惠敏莉:作为古老地方剧种的秦腔,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扎根于广袤的黄土地,成为黄土地人民的艺术心声。因此,演绎人民的喜怒哀乐,让人民喜闻乐见,就是秦腔的生存之根、发展之本;离开了黄土地、黄土地人,秦腔艺术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一名深受黄土地文化滋养的地方戏演员,我深谙秦腔剧种与黄土地人民的血肉联系,深知基层观众对于传统艺术的渴求,也深信优秀文化能“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无论什么艺术,从审美价值关系这个角度来看,人民大众都是“需求”的主体,文艺作品这个客体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检阅并最终被接受,才能实现自己艺术创作的价值,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基于这样的认识,多年来,我带领西安易俗社一方面抓创作,新排、复排剧目30余台,另一方面深入厂矿、农村、街道、社区、高校、军营和老少边穷地区,为人民群众演出。为了更好地贴近群众、服务人民,我在秦腔艺术之外,还学习了陕西的其他十多种地方戏,在传承保护濒危地方剧种的同时扩大这些剧种的受众面。事实证明,只要有好演出、好剧目,观众对这些地方戏是欢迎的。这些年,从新疆边陲到上海滩,从哈尔滨到宝岛台湾,易俗社从三秦大地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无论是边关军营还是海岛乡间,无论是金碧辉煌还是风吹雪打,哪里有人民群众,哪里就是我们奉献艺术作品的舞台。

  张江:文艺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满足人民日益发展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文艺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形成发展的动力。与人民同在,在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实现文艺的伟大创造,才是文学艺术发展的根本途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