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河北抗战文学:保卫家园的慷慨战歌(杨红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10日11:03 来源:石家庄日报 杨红莉

  保卫家园的慷慨战歌——河北抗战文学的价值及意义

  杨红莉: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家园,包含着每一个人最温暖最亲切的人生记忆,更包含着每一个人对血脉对根源对文化的深切认同,所以,家园历来是我们民族文学最为主要,也是最为迷人的主题。河北人对自己家园的书写同样迤逦不绝。而这个美好的家园,却曾受到侵犯。

  河北抗战文学的界定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侵略者打到了我们的家门口。一桩桩惨案发生,一个个同胞被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会充满屈辱、愤怒、仇恨。河北人民能允许侵略者肆无忌惮地践踏我们的家园,侵犯我们的母亲姐妹,杀害我们的同胞兄弟吗?我们怎么可能不将熊熊燃烧的愤怒和复仇之火喷发出来,我们怎么可能不将驱除鞑虏的决心抒写出来?

  真诚地将内心涌动的情感书写下来,就是文学。《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诗大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当我们将蓄积在胸中的这愤怒、悲伤与壮志豪情抒写下来,当我们将这悲壮的历史中涌现出来的那些永远不能忘怀的人记录下来,这就是文学,这就是最真挚感人最伟大壮美的诗篇。那么,在河北这块热土上,英雄的河北人民如何书写抗日战争的伟大诗篇,这慷慨悲壮的诗篇给今天的我们怎样的审美感受,又给我们河北文学留下了怎样的文化基因?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河北抗战文学的话题。

  河北抗战文学伴随河北的抗战而生。“七七”事变之后,河北成为敌占区。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队,通过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组织抗日政权,在敌后抗战并使这些地区成为坚持敌后抗战的根据地,河北最有名的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和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作为敌后抗战的主战场,河北战争激烈、残酷,牺牲多,烈士多,英雄也多。白洋淀上的雁翎队、马本斋的回民支队,送鸡毛信的海娃、放牛娃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也发明了很多战术:地雷战、地道战、平原作战……伴随着这样的生活和记忆,以这样的生活和记忆为内容,就诞生了河北抗战文学。

  河北抗战文学,是指以河北抗战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或者说,是描写河北人民血与火的抗日战争生活,讲述河北人民反侵略的伟大过程,刻画和赞颂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涌现出来的值得铭记的英雄和人民,表达河北人民对于和平民主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思战争给我们民族带来的启示,发掘在战争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性的文学作品。

  发展历程

  从历史的过程看,河北抗战文学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一) 1938——1945年:抗战进行时的文学书写

  晋察冀诗派的代表诗人田间的诗歌描绘了日本强盗来了以后,家园的变化:“日本强盗/来了,/从我们底/手里/从我们底/怀抱里/把无罪的伙伴/关进强暴的栅栏。”(田间《给战斗者》)。袁勃(1911-1967,邢台市广宗县人),在诗里这样写:大江中异族的旗帜日日招展/异族的铁马也将步步踏到黄河北岸。/啊,中华,你完美的灵魂早被剥蚀,/饥饿、灾害、死亡的毒菌,/也弥漫了你美好的身躯……/我——你的歌唱者,/歌声已嘶,悲哀紧紧地钉在了心里。/中华,我不能再忍心的歌颂你了!

  中国怎么办,中国人该怎么办?我们能不能有不打仗的可能?田间在《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这首诗有极大的震撼力,这不是诗人的夸张,这是血淋淋的现实。于是,诗人发出了战斗的召唤:“我们/起来了/在血的广场上/在血的沙漠上/在血的水流上/守望着/中部/和边疆”(田间在《给战斗者》)。

  与其跪着屈辱地死,不如站着为尊严求生!这不仅是诗人们的呼唤,更是对于侵略者发出的战斗的宣言。他们用短而有力的诗篇,擂响了时代的战鼓,召唤祖国和人民一同向侵略者宣战。早期的河北抗战文学,是“救亡”的呼声,是觉醒的呐喊,是战斗的号角,是全民抗战的战歌!值得我们骄傲的是,河北的作家是较早清醒过来发出抗战的呼声、吹响抗战号角的。从这些诗篇里,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们心中涌动的愤怒、豪情与壮志,这正是那个时代的召唤和最为动人的诗篇。

  河北作家成长起来了,仅仅小说上就有孙犁、王林、管桦、俞林等,他们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抗战小说:长篇《滹沱河流域》《红石山》《白求恩大夫》《腹地》等,短篇《荷花淀》《芦花荡》《李勇大摆地雷阵》(邵子南)、《雨来没有死》等,都产生了相当好的社会反响。这个时期,孙犁写了《荷花淀》《芦花荡》《新安游记》《采蒲台》等作品,尤其是《荷花淀》,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以及对于当代河北文学的贡献和影响都十分深远。孙犁的小说以他的家乡美丽的冀中平原为背景,将普通百姓保卫家乡的战争放置在如诗如画的白洋淀中加以描绘,没有特别强的故事情节,但是,却往往抓住一个场景一个片段,渲染着生活的诗意,表现出最普通的群众身上那种自然的人性美,人情美。孙犁说他最喜爱自己作品中的抗日小说,因为“它们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在孙犁小说里,“革命”的解放目的和“人性”对于幸福的向往这样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抗战时期的河北文学,从初期唤醒民众反抗侵略的战争号角,到“冀中一日”活动的全民参战,再到孙犁等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战争中的人性美、人情美、风俗美,这一阶段的文学既贯穿着鲜明而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呈现出昂扬激越的风格,又一步步在艺术上走向成熟,体现出河北抗战文学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突出特征。

  (二)1945年——1960年代:不可磨灭的峥嵘岁月,高亢入云的英雄壮歌

  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抗日老战士、著名作家徐光耀先生说:“久而久之,那些与自己最亲密、最熟悉的死者,便会在心灵中复活,那些黄泉白骨,就又幻化出昔日的音容笑貌,勃勃英姿。那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巨大声音,就会呼吼起来,震撼着你的神经,唤醒你的良知,使你坐立不安,彻夜难眠,倘不把他们的精神风采化在纸上,就对不起他们的良心。于是写作的欲望就难以阻止了。”这是一个经历过抗战的老兵的艺术自觉,这种不可遏制的真挚情感也正是文学最为宝贵的灵魂。在这种情感的奔腾下,河北抗战文学迎来了又一个高峰期。

  这一时期产生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新中国之后,我们有条件将优秀的小说拍成电影了,传播的更深远了。许多成为中国抗战文学的经典,至今都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孔厥、袁静的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讲述冀中白洋淀地区农民组织抗日自卫队的故事,堪称冀中抗战的百科全书;孙犁的《山地回忆》《吴召儿》《风云初记》等影响深远;梁斌的《红旗谱》、《播火记》已经被视为经典;李英儒的《战斗在滹沱河上》、《野火春风斗古城》颇富艺术感染力,还有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刘流的《烈火金刚》,雪克的《战斗的青春》、邢野的《平原游击队》和《狼牙山五壮士》等等,随着这些小说被拍成电影,更是产生了极其强大的影响力。《狼牙山五壮士》生动地表现了五位英雄为了民族解放“一去不复还”的牺牲精神,再次上演了壮士荆轲舍生取义的悲壮。

  徐光耀的电影《小兵张嘎》更是一部寓教于乐的经典影片。电影讲述了嘎子从一个有正义感的嘎小子成长为一个机智勇敢的真正的侦查员的过程,生活气息浓厚,成长过程曲折有趣。他个性中的“嘎”与革命纪律之间的“合”与“离”带来的娱乐和冲突,作为个体生命与革命者的要求之间的距离时有时无,这些冲突使得电影风格幽默诙谐,寓教于乐。著名电影艺术研究者黄会林认为:《小兵张嘎》“不仅是一部相当有效的国产儿童影片”,而且“称得上是世界电影史的精品”。

  这一时期的河北抗战文学,叙写民族史诗,塑造“英雄”形象,历史场景宏阔壮观,英雄形象崇高感人,充满了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必胜的信念,风格激越、高昂,起到了鼓舞士气、激励民心的社会效果。

  (三)新时期后河北作家对于抗战的第三次书写

  河北作家对于抗战的第三次书写既包括抗战亲历者终生不忘的情怀,如徐光耀的《四百生灵》、《少小灾星》,梁斌的《烽烟图》、李英儒的《女游击队长》《还我河山》、李丰祝的《解放石家庄》等;也包括中间代作家的民族记忆,如铁凝、陈冲、何玉茹、申跃中等都在书写抗日战争作品;河北第三代作家如刘建东、曹明霞等同样富有抗战的历史情怀,他们也拿起笔来,再次书写了这段伟大的历史。河北抗战文学经历三个历史阶段的反复书写、三代作家不断地沉思,每一次重新书写,都是一次自我超越,都是一次艺术的重新思考。

  美学价值及历史地位

  河北抗战文学的美学特征是“以阳刚为主,兼具阴柔之美”,这种美质的河北抗战文学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概括起来,我以为可以这样说:河北抗战文学全景式地呈现了河北人民抗战的全貌,形象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战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河北抗战文学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已经成为文学史中的人物典型,所洋溢的浩然正气的民族精神、慷慨激昂的艺术风格,是贡献给中国当代文学最有价值的精神品质。河北抗战文学是中国抗战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敌后抗战文学的高峰和典范。

  而就抗战文学对后来河北文学发展的影响而言,其作用更是巨大和久远。可以说,抗战文学奠定了河北当代文学的基本品质和价值内涵,成为河北文学的精神标志。这就是已经凝聚为河北文学精神内核的那种与历史、民族、时代、社会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牺牲精神。我相信,在未来的河北文学中,抗战文学仍然会是体现河北文学高度的最重要的题材范围,河北抗战文学的精神品格也必然会是河北文学最重要的精神品格。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