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从美大量重译俄罗斯名作想起(董鼎山)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10日09:54 来源:解放日报 董鼎山

  不久前,看到一篇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多部重译俄罗斯文学名著的新闻,不免想起中国文学名作从未受到西方知识圈或出版界的注意。俄罗斯有托尔斯泰、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名震世界;中国有鲁迅、茅盾、巴金,在世界上却默默无闻。

  据莫斯科方面消息,俄美两国学者与出版界正在与俄罗斯政府合作,将出版一系列俄罗斯名作的重译本,暂时定名为“俄罗斯文库”,将包括数十至上百种俄罗斯现代与古典文学作品的重译与新译本。书目将由美俄学术界委员会与出版社联合挑选。

  哈佛大学斯拉夫文学系教授斯蒂芬妮·桑德勒说,“试想,如此工程将把俄罗斯文化的过去与现在一同展现给世界!”她将与其他美国教授一起去莫斯科参加会议。她说,“我们希望此项计划可以打破目前美俄紧张局势。在两国文化之间搭桥,以便互动交流。”

  如此工程也引起学术界议论纷纷,议论的焦点在如何选择,例如要不要将苏联解体后的年轻新作家的作品包括进来?哥大出版社社长詹妮弗·克鲁称,清单应该包括一些急需重译的古典作品,加上苏联解体后的重要作家,和当前的新作品。出版社首先必须花时间选出第一套系列开始翻译,于2017年出版。

  该计划由美国民间一个叫作“读俄罗斯”的非政府团体开创,经俄罗斯政府批准,鼓励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读俄罗斯”主办人彼得·考夫曼说,该计划有助于推广俄罗斯文化,同时莫斯科一家政府机构文学翻译学院也将加入合作。

  按照计划,美国如在2017年开始每年出版10部翻译作品,10年内俄罗斯文学将获得大规模的推介,作品不一定局限在托尔斯泰、契诃夫等名家。

  托尔斯泰曾孙V·托尔斯泰目前担任俄总统普京的文化顾问。他说,“这是目前局势下的一个极具重要意义的工程,也许阅读俄罗斯文学后能加深读者对俄罗斯的了解。文学可以成为人们彼此沟通的桥梁。”他相信,此项工程如果成功,也会推动更多欧美文学作品经翻译在俄罗斯出版。

  “俄罗斯文库”最初是考夫曼的主意。考夫曼也是哥大“新媒介教学中心”副主任,另一合作者V·格里高利夫是俄罗斯联邦新闻中心的副主任。他俩在1990年代初一次讨论世界版权法的会议上相识。

  在不久前的美俄文学专家会议上,格里高利夫首先选出了第一批需要翻译的著作,共计12本。但经热烈讨论,会议没能达成共识。普林斯顿大学斯拉夫文学教授卡罗尔·爱默逊表示,“俄罗斯文学很久以来拥有崇高声誉,现在由于政治因素,讨论起来意见不一。多数人希望介绍目前不为西方读者所知的作家,问题是他们是否值得翻译并介绍给世界。”

  读到以上的争议,我不免想到中国现代文学在西方翻译推介之贫乏。近代读者熟知的名家如鲁迅、茅盾、巴金在西方根本没人注意。是什么原因呢?是欧美的中国文学教授工作不力?我只记得《红楼梦》曾有几个译本,年前芝加哥大学一华裔教授翻译《西游记》,曾引起一阵注意。文革后,在中国流行的所谓“伤痕文学”,也曾一度受到西方媒体瞩目,我曾在《巴黎评论》杂志做过介绍。但没多久,便因新闻太少,令读者失去兴趣。我已经很多年没有阅读当代中国作家的新作了,部分原因是因年老而失去兴趣。但我认为作家如王蒙、刘心武、王安忆等应该令西方翻译者瞩目,据说近年来国内畅销名著不少,销量达百万册。

  俄罗斯文学令西方学术界出版界发生兴趣,现代中国文学似无此幸运,甚至连诺贝尔奖得主的作品也难得在报刊上见到访评。

  写到这里,不禁想到多年前《读书》杂志刊出一文,记述刘心武应邀去法国访游时,前往法国文学纪念馆参观。在门口与博物馆员闲谈,那位馆员谈到法国名家如萨特、莫泊桑、巴尔扎克、雨果等,却从未听说过中国大作家鲁迅,刘听了大为惊异丧气。我的结论是:如果一位法国作家在中国访问,与博物馆员大谈萨特、莫泊桑。恐怕这位馆员也会摇头不知,大可不必失望丧气。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