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送文化更要“种”文化(王小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09日11:20 来源:人民日报 全国政协委员 王小燕

  近年来,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乡镇农村大院都兴建起了文化活动站点。同时,各种“送文化下基层”活动也不断开展。作为一名舞蹈表演者,我也常深入全国基层进行演出、调研。群众对我们送来的艺术表演非常喜爱,有群众对我们说,“恨不得让所有的演员常驻常演”。这说明广大基层群众都渴望拥有专业的文艺骨干给他们提供长期的文化服务,也说明基层的文化站、文化文艺骨干难以满足老百姓对文化文艺活动的需要。

  在演出、调研中,这样的现象不少。到农村的农家大院,农民自发组织了秧歌队,农闲时扭大秧歌,摆个小录音机就扭起来,也没有老师指导。“能不能给我们安排些老师辅导辅导,或者办个相应的培训班”,到基层文化站,基层文艺骨干经常发出这样的呼声。

  可见,送文化更得“种”文化。送文化只是形成了一种“局部营养”,不足以影响到基层固有文化生活的传统方式。更何况,有些流于形式的“送文化”与基层老百姓长期形成的文化生态根本不“接轨”。

  所以,“种”文化很重要。怎么种?就是要培养好能够带动基层开展文化文艺活动的骨干。这些文艺骨干,就是基层文化文艺活动的“造血者”。他们来自基层,服务基层,代表着基层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

  然而,现状呢?许多农村文化馆(站)队伍老化,多数是维持日常管理,活动的组织者或文艺辅导员绝大部分都是没有专业基础知识的群众爱好者,专业水平不高,难以承担指导工作。而一些文艺骨干又不能长期扎根基层,基层文化面临短暂的活跃和长期人才匮乏的局面。

  同时,基层文艺骨干所接受的培训工作力度不够。据相关部门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调研发现,很多地区并没有稳定的培训师资队伍,有的地区虽然培训次数不少,但培训质量不高,往往是专项业务工作培训多、系统综合培训少。

  那么,该如何培养好基层的文艺骨干呢?

  我觉得,首先得在制度上推进,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地方文化工作人员的相关业务能力培训,增加学习进修的机会,建设完善考评体系,逐步实行基层文化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并提高他们的社会待遇。

  其次,加强基层文艺骨干人才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培训。针对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有重点、有侧重地通过各地文化馆、文化站举办多门类、多层次的符合群众需求、适应地域特点的各类基层文艺骨干专业培训班,对基层文化辅导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再次,壮大来自民间的文化辅导员队伍。他们是普通基层群众,了解基层百姓的需求,他们对专业技术提升的渴望更迫切。让更多的农民文艺骨干有机会参与文化辅导员培训,给他们创造进入更高层次的师范学校或是培训机构学习进修的机会,从而更好地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部门可以与相关教育机构联合,可委托高等院校和具备资质的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基层文化队伍培训。

  最后,政府应鼓励建立文艺志愿者协会等专业管理组织,在实践活动中选拔、汇聚优秀的社会青年和文艺志愿者,让他们走进基层,一方面挖掘基层文化艺术,一方面培养基层的艺术骨干。

  这方面工作,我也尝试了,感觉效果不错。作为文联的项目,我在社区开展百姓健康舞活动,从起初有50个学员,如今发展到2000多个舞蹈骨干,已经由市区到县到村,逐步往下培养。

  另外,还可建立覆盖城乡的远程网络培训体系。这样就可以建立系统化的文化队伍远程培训教育课程,让更多的基层文化培训工作通过资源的共享来实现。所以,加快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迫在眉睫。

  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基层民众文化却是“根”和“魂”的基础。基层文化,需要用自身的血脉来打造,政府需培养好基层文化活动的“造血者”,从而焕发出基层文化的勃勃生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