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现实主义精神的坚守——读长篇小说《怒吼的平原》(张文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07日09:51 来源:光明日报 张文馨

  如果把抗日战争比作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那么冀中抗战恰如长卷中一个可歌可泣的篇章。何署坤的长篇小说《怒吼的平原》,正是这段历史的缩影,是他继《铁血高原》《关花》之后,再度触碰重大历史题材,为读者奉献的又一力作。

  小说以1942年的华北为背景,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侵华日军对冀中地区发动了惨绝人寰的“大扫荡”,史称“五一大扫荡”,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中共冀中区委书记黄敬遵照中央军委及晋察冀军区的命令,跳出敌人包围圈,转移到太行山区指挥反扫荡。为了有力打击日军,联络扶助当地党组织和地方武装开展反扫荡,冀中军区成立了特别支队。小说就是通过讲述特别支队的故事,复活了当年冀中抗战中的著名战斗和重要事件。

  艺术作品应当高于生活,但它的前提是来源于生活。只有真实才有力量。《怒吼的平原》是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是“正论”,不是“戏说”。放眼当今文学和影视,娱乐化、戏说化之风盛行,为了吸引眼球而不惜随意涂抹历史的作品比比皆是。但抗日题材作品关系到人们如何认识历史和当下,必须坚守底线。为了准确记录这段历史,何署坤多次奔赴当地实地考察采访,搜集、整理、挖掘历史资料,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素材,尽可能原汁原味呈现当年的历史风貌与人物形象,言必有据,合理想象,杜绝刻意虚构情节。与其说《怒吼的平原》是一部小说,倒不如说它是关于冀中抗战的报告文学。书中详细记录了特别支队的181名骨干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他们似鱼游在海,金鼠斗象,与日军精锐过招,屡创强敌。

  作者继承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行文笔调简约、凝练、质朴,犹如绘画创作中的白描手法。无论刻画人物,还是讲述故事,皆无夸张、煽情、矫揉造作的痕迹,力图最大限度还原历史,让今天的人们知道真实的抗日战争是什么样子,知道它的残酷,它的悲壮,它的惨烈,甚至是无奈,知道冀中军民的隐忍、牺牲与伟大。在战争中,生与死就在转瞬间,容不得柔情蜜意,容不得豪言壮语,小说中光明与黑暗搏斗,抗战同投降较量,进步和反动对垒,构成一幅真实生动的历史画面,使作品闪烁出现实主义的熠熠光辉。普通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将对抗战历史有更为全面的理解,并从中获得感动和精神力量。

  小说的人物塑造至关重要。抗战小说因为题材的特殊性,一般更加强调英雄人物的“神圣使命”。因此小说中往往会出现一位让人印象深刻的典型人物,虽然未必“高大全”,但绝对是精神领袖,是红花,其他人均为衬托红花的绿叶。而在《怒吼的平原》中,作者一改传统的创作方式,没有刻意突出主角,而是以深沉的情感,记录了冀中抗日英烈的群像:特别支队代表吕正泽、田兰、符大栓、宁洪川、寇四海;群众代表小驴儿、阎玉成、牛占宗、郭大娘、宋母……作者将普通群众纳入群像之中,军与民的笔墨虽不是平分秋色,却同样饱含深情。只强调军人形象塑造、淡化百姓形象,在抗战题材文艺创作中屡见不鲜,殊不知,人民群众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缺少了冀中老百姓的奉献和支持,无法想象冀中抗战的结果如何。冀中抗战历史,如果缺少了人民群众这一笔,也不会完整。在这个群体中,无论是指挥员,还是普通战士,无论八路军,还是民众,他们胸怀国仇家恨,英勇无畏、大义凛然,一同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在抗战题材文学中,抗战小说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而且是我们培养民族情感、文化身份和国家认同至为重要的根据和基础。它用文学的方式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歌颂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从而警醒和教育一代代人。在和平年代,这种文学使命依然有现实意义,不应该被忽视或篡改。

  “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和平才是最脆弱的东西,一个民族如果好了伤疤忘了疼,这个民族的生存发展是很危险的。前苏联卫国战争只有四年,他们的反思和警醒远不止四十年……”在后记中,何署坤写出了自己对这场战争的思考。没有人愿意延续仇恨。但我们在和平年代应该居安思危。温故抗战历史,就是要让国人铭记先辈们付出的巨大牺牲,让年轻一代牢记历史,珍惜当下。

  (作者张文馨 单位:中华辞赋杂志社)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