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散文与书信(徐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02日11:19 来源:天津日报 徐 芳

  记得上世纪我写过一篇散文,篇名就叫《给我写信》。那时候我几乎天天收到信,也几乎天天写信。收信、读信,回信、寄信,日子仿佛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很慢很文艺。每封寄出的信末,对新朋旧友致安好,致春安夏安秋安冬安,致青春也致岁月……

  书信无论多旧,记录的都是书信人最初一念之本心。最真实,最适合回忆,也最懒洋洋,最无话找话,最有趣,最散文,最日常,最诗意,最叽喳,最成魔,最……

  当黑格尔称现代为“散文味的时代”时,他是把“散文”当作贬义词的。但是,这未必公正。散文的心境是一种孤寂、宁静、闲适的心境,有足够的光阴去回忆和书写。而我们如今却活得过于匆忙了,所以,现代倒没有了被称之为妙品的好散文。由此及彼,我以为更缺少的是好书信。

  洛夫的《子夜读信》,是一首自由诗:“子夜的灯/是一条未穿衣裳的/小河//你的信像一尾鱼游来/读水的温暖/读你额上的鳞片//读江河如读一面镜//读镜中你的笑/如读泡沫”。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句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对该句中的“双鲤鱼”与“烹鲤鱼”,古哲今贤往往有不同的解释,见仁见智。其中有学者认为“双鲤鱼”是指“藏书之函”,“烹鲤鱼”是指“解绳开函”。此说应该影响颇大,写新诗的洛夫先生不会不知道。

  但洛诗写想象,核心意象是“信”,读信的时间是子夜,子夜的灯光幻化为小河,也因此信变幻变成水中游鱼,因此友情让诗人觉出“水的温暖”,而友人的皱纹仿佛是“动人的鳞片”,友人的笑依稀是鱼吐出的“泡沫”。以一个幻觉为起点,把信置于结构中心,然后渐次幻化出友人的清晰形象,构思巧妙、缜密,把握分寸,经过计算布置以后,我以为还包括以下的“余味”:有限与无限、刹那与永恒进入了一个无差别的契合境界。

  否则你根本不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为你既没有看到书信的内容,你也来不及傻傻地想:说啥呢?这时候应该已经被情感的洪流裹挟而去……信或许就是你的心理过程,无论远不远、近不近,亲不亲、爱不爱都会有反应,或者说有感应的气场。

  我写散文不多,写信多。

  记得给友人的信中,曾经摘录了一段某小说:

  “此时,你的心却不禁为之一震!啊,那垂入水中的钓钩,正勾在水中那轮火红的夕阳上,世界陡然出现了最精彩的一瞬间。于是,你将所有的精力一下子都凝聚到那个被勾着了的斜阳上去了似的,稳稳地握住钓竿,倾尽千斤之力去保持一种常态,不敢把钓竿抬起来,也不愿意把钓竿放下去,似乎只要稍微有所晃动,就会给人生带来巨大的遗憾。你要倾平生之力去保持一种平衡,坚持,坚持,再坚持,直到永远……”这种经验并不是我本人的经验,但我想转述给我的朋友,我以为它很像一种个人经验的个别表述,娓娓道来,又不仅仅是一耳朵进,一耳朵出,听听而已的那种话。

  我们需要写信给别人,说观点,论是非,但又是一对一,私密性的。我说出了我的心里话,也说出了个性身份,但存在转过身去就是不存在。因此信写来写去,都是写给自己的。

  而所谓“汉来笔札,辞气纷纭”。汉代书信体散文,任情性,不因循,少拘束,少矫饰,大胆吐露心声,使其保留了明快活泼的文风,如“扬子云之报刘歆,则侈述作之事,措词简贵高厉,颇脱《法言》艰深之习”——对此,没人会打断——实在因为文字质朴而流利。

  木心以为日本俳句大师松尾芭蕉的留字:“欲往芳野行脚,希惠借银五钱,容当奉还,唯老夫之事,亦殊难说耳。”略近晋人杂帖,却毕竟不如。我倒以为书信所呈现的生活的漂泊与无羁,似乎一切都已说完,又似乎一切都未说完——当是最佳的文体效果。

  所以写信才是永远也写不完的,不过是乘兴澄心,在那里——我们终于享受到散文的快乐: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没有非参与的叙事者,彼此都是全知的叙事者,所以讲述也就像自己对自己那样,无障碍。太不可思议的滔滔不绝,太不可思议的齐头并进,到了该倒叙的时候,却事过境迁,啥啥都往事如烟了——这其中的脉络就只有时间了,所以,或就没有意思得颇有意思了。

  正因为书信是以一种非精密的时间模式构思的,初等文化水准可熟悉,可操作,尽为普罗大众所掌握。

  所以家信才会让人惊心。诗圣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说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刻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所以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才能千古传诵。

  我至今留存一封亡母的家信,写得歪歪扭扭,不长,却有两个错别字。“一吟双泪流”,两眼发蒙胸口堵得慌,所言至性,所行至爱,却又仿佛无以言说,也无需言说,但信的特别力量不正在于此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