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杏花村的位置与回字的几种写法(张锐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02日09:47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锐强

  动笔之初,我心里便有明确的目标:复活一个立体的杜牧、历史的杜牧,以匹配这个宏大的出版计划。所谓立体比较好理解,就是要发掘出被历史尘埃遮 蔽的诗人的真实性情,不仅仅是我们印象中的诗酒风流那样简单和标签化。这份努力的收获,就是总结出了杜牧的“长兄人格”。在弟弟跟前,与在朋友跟前,杜牧 是不一样的。他对弟弟谆谆教诲,但自己行事却并不那样。这种“口是心非”是长兄人格与诗人气质的混搭,或者说冲突。

  历史的杜牧需要多说两句。我希望在书中还原唐朝,确切地说,是杜牧生活的中晚唐时代,因而在细节考证上下了不少功夫。首先就是官制。在诗人的传 记中作此努力,似乎有跑题之嫌,但其实没有。中国向为官本位之国。孟子说过,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孔夫子尚且如此,何况晚生后学。对于志存高远的儒 者而言,他们如此热衷于做官,不是要当林黛玉口中的“禄蠹”升官发财,而是想做一番事业。修齐治平,必须当位。不在位,如何谋其政。

  具体到杜牧身上,我们如果要真正理解他的诗,他在诗中表现出来的落魄与不得志,他平生的郁闷愁烦,必须要从官制着眼。身为名相之孙,对他来说三品刺史显然不够。他要的是出将入相。否则便是投闲置散,便是生不逢时不得重用。

  传记写作必须严格遵照史实。我对这本书的期许是,将来我死了,书照样还能卖,不会因为史实与考证的问题而束之高阁。因而我绝不向壁虚构。那些有 大段对话的传记,我是不会读的。将心比心,以己推人,我也不会那么写。我想读者对本书的期许,不是《论语》或者《国语》。我写的也不是话剧。虽然关于杜牧 的有效资料不多,我依旧将“合理虚构”的选项果断摈弃。那些无数的历史空白,我宁可从跟杜牧有交游的人身上,竹篮打水一般考证。说无一字无出处可能有些夸 张,但的确心向往之。

  说到考证,书中例子很多。比如杏花村的位置。目前影响比较大的一是山西汾酒所在地,二是安徽池州。池州说似乎言之凿凿,《辞海》干脆直接注明杏 花村在池州。但我在书中提出了质疑。我认为,诗中的杏花村在湖北麻城县的可能性,至少不低于安徽池州。主要根据是杏花村就在池州城外一里许,素来喜好山水 的诗人杜牧,不会在上任半年之后还不知道出产名酒的名村,也不应该在离目的地如此近的情况下,还想中途喝上一杯,以舒愁肠。不仅如此,“断魂”的情绪,也 更切合于黄州。那是他初次外任州郡,以贬谪自居,因而无比郁愤。转任池州后,一来级别升入三品,二来伤口也已经结痂,似乎不必如此“断魂”。当然,此说的 前提,是此诗的作者的确是杜牧。毕竟它没有录入《樊川文集》。

  交稿之后再审视作品,感觉这些官制、制度与细节的考证的确占了不少篇幅,随即想起孔乙己。回字的几种写法虽是夫子自重,却又遭遇鲁迅先生的无情 嘲讽,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似乎再也不能脱身,我辈当自警。然而转念细思,自信又重回心头:这些考证即便真是回字的几种写法,也不成问题。因为鲁迅的时代国家 将亡,救亡图存间不容发,不能实用的学问的确应该向后靠靠;如今世易时移,众神自可各归其位。回字的几种写法是研究文字的基本功,必须有人愿意扎扎实实地 做学问。若说文化自信,这便是标志之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