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我写《戏看人间—李渔传》(杜书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02日09:46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杜书瀛

  写《李渔传》,对我来说有点儿“串行”。虽然1979年以来我断断续续涉笔李渔,但本行,始终是文艺学、美学、中国古典美学,偶尔写点散文之类。由此可知,我顶多是“半个”研究李渔的人而已。

  作为李渔研究者虽是“半个”,但写作《李渔传》却是“全心”。当我正式接受了《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李渔传”的写作委托之后,深感这是一 件于中国文化事业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因此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怠慢。于是从2012年初春起,我便搁下了手头所有其他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到《李渔传》的创作 中来。我的不算太小的写字台上,撤去所有其他书籍,全部换成有关李渔的资料——它们像两座小山高高地堆在我写字台两边,中间留了一条“峡谷”安置笔记本电 脑,我就在那“峡谷”中敲击电脑键盘。从那时起,我犹如鬼魂附身,脑子里无时无刻总有一个李渔在飘动,时而模糊、时而清晰,有时他在睡梦中把我叫醒……我 像着了“魔”似的魂牵梦绕、寝食不安。半夜睡不着,忽然想到一个细节,怕忘了,赶紧开灯记下来。夏天到美国探亲,也没法甩掉这个“魔”。女婿习惯于夜间在 客厅工作,到凌晨3点他关灯休息;而我则习惯于大清早干活,于是他关灯不久,我即接他的“夜班”,打开笔记本电脑写我的《李渔传》。为了查阅资料,女婿驱 车载着全家从怀俄明州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那是我在美国度过的一个“与魔共舞”的夏天!李笠翁搅得我没法陪外孙和外孙女踏踏实实玩耍,享受 含饴弄孙之乐。

  我写《李渔传》遵循了丛书编委会给它的两个基本规定:一是真实性(不能虚构,但可有合理想象),一是文学性(要有可读性,有文采)。我认为这是 撰写传记文学的根本原则和正确的指导思想。惟此,《李渔传》须是一部严肃的文学传记,真实性和文学性并重而以前者为基础。因此在创作中我所努力追求的理想 状态是,所写内容都真实可靠,有根有据,有文献可查——我想让它经得起历史检验,而且经得起专业人士的查证。我企望它能够雅俗共赏:既要让尽量多的一般读 者看懂和喜欢,为他们呈现出一个具有一颗不安定的灵魂,永不满足现状,总是标新立异、独出心裁、开拓创新,勇于挑战成见,爱做翻案文章,任凭千难万险也不 低头、不退缩、不认输,穷愁半世却积极乐观,风流倜傥而才思敏捷的李笠翁,创造出一个立体的活生生的文学形象;也要让专业人士所欣赏,吸收李渔研究的最新 成果,纠正以往某些疏漏和错误,写出我心目中一个真实可信而有血有肉的戏剧家、小说家、美学家李笠翁,让读书具有学术价值。只是由于本人能力和才识所限, 可能还达不到这个目标;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从接受《李渔传》的写作委托到现在,我一共写了四稿。其间,心无旁骛而集中进行传记创作的时间约一年半左右;但是,我是用了几十年有关李渔的几 乎全部积蓄的。我实地考察过李笠翁老家浙江兰溪和金华,沿兰江北上循李渔当年从故乡赴省城乡试路线到富春江,辗转到了李渔走上“卖赋糊口”之路、创作传奇 和小说达10年之久,并且晚年又选作归宿之地的杭州;我走访了李渔出生地江苏如皋,找寻当年李渔家药铺究竟开在什么地方,还到如皋城外传说李渔读书的老鹳 楼故地,发思古之幽情;我又探寻了李渔在他的生命辉煌期生活了十六七年的南京,探寻翼圣堂和芥子园遗址,以及李渔水路出游的母港燕子矶码头……在写作中, 我除了依照丛书编委会审读专家的意见,进行了两次大幅度修改之外;还得到了许多李渔研究专家和朋友的热情帮助。所以《李渔传》也是借众力而成之。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