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弘扬抗战精神 发展中国文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02日09:31 来源: 本报评论员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转折点。1840年以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与社会危机,四围强敌环伺,内部民生凋敝,随时都有亡国灭种的危险。这一危机在日军侵华时达到极点,“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东北,“七七”事变,日军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积贫积弱一百年后,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抵抗,1945年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一举扭转了中国的命运。直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征程,也走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文艺发挥的作用独特而重要。抗日战争不仅是政治军事的斗争,也是思想文化的斗争,思想文化的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以及是否能够唤起民众的普遍认同等因素,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胜败。中国文艺作为思想文化的重要部分,在抗战的组织、宣传、社会动员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在抗战之前中国人的识字率较低,现代民族意识也不强,要以普通大众能够接受的形式,唤起民族意识,是颇为艰难的。在这方面,戏曲、民歌、活报剧、街头诗等大众艺术形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抗战极大地唤起了作家艺术家的民族情感,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们更贴近民众的生活,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不少艺术家迸发出巨大的才华,创作出了不朽经典,比如冼星海、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艾青、田间、臧克家、穆旦的诗歌,赵树理、孙犁的小说,郭沫若的历史剧,等等。这些作品不仅深刻地摹写了当时中国人最为深切的经验与情感,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也有独特创造,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

  抗日的炮火使中国文艺发生了巨大变化。抗战之前,“五四”以来创建的中国“新文艺”在提倡新道德、传播新思想等方面功不可没,但其影响范围仅限于城市与青年、知识分子阶层,在普通民众中并没有被广泛接受;而流行于乡村、市井与民间的戏曲、说唱、说书等传统艺术,则在思想意识、艺术形式等方面较为陈旧。伴随着全民抗战的展开,大批作家艺术家走向民间、走向大地,新旧两种文艺开始交流与冲撞,“新文艺”走入民众并开启了民族化的探索,而“旧文艺”也在探索现代化之路,中国文艺整体上开始走向成熟。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为人民以及如何为人民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为中国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

  抗战精神是中国文艺的宝贵财富。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文艺不仅描述了战时中国人的生活与内心世界,而且以文学艺术的方式进行动员与斗争,凝结了抗战精神并成为其中一部分。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不畏任何强敌的精神,是奋起反抗的精神,也是团结御侮的精神。这一精神已融入当代中国人的血脉,成为当代中国文艺的宝贵财富。抗战胜利后,对抗战的书写与表现成为中国文艺重要题材,一直延续至今,一代代作家艺术家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表现抗战,为后世留下大批优秀作品,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抗战的艰辛与执著、苦难与辉煌。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抗战精神的核心是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爱国主义。没有前人的奋斗与牺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当代作家艺术家要深入研究抗战历史,在新视野中创造新经典,表现我们的先辈在历史绝境中的奋勇突围,表现他们的平凡与伟大,将他们的生命与精神传之后世。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