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张寒晖和《松花江上》(王宏波)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31日09:31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宏波

  1936年11月的一天,一批东北沦陷后的难民流浪到了古城西安。有几位衣衫单薄的大嫂冻得瑟瑟发抖,靠在避风的城墙处晒太阳。她们怀中骨瘦如柴的孩子,拱在妈妈怀里吮吸干瘪的乳房,但食不果腹的妈妈哪里还有奶水?孩子们饿得嗷嗷直哭。妈妈抱着孩子边哭边唱,倾诉着对家乡的思念和生活的苦痛。她们哼唱的其实是一种民歌,即在东北民间广泛流传的“慢西城”调,这是一种表示悲伤痛苦的哭腔曲调。

  她们不知道,此时有一位音乐家已被深深打动。这就是伫立在寒风中的张寒晖。这天他恰好经过,这一幕让他受到了巨大震动。她们更不知道,是她们哼唱的小曲催生了那支在抗日战争中唱遍了大江南北的歌曲——《松花江上》。

  张寒晖1902年出生在顺直省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西建阳村一个衰败的书香之家。他“1922年考入了北京戏专,1925年考入北京艺专,后来还到北大艺术学院学习戏剧艺术,同时进行创作、翻译。此时他已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毕业后,他曾参与‘小剧院’活动”(《抗战音乐史》,黄河出版社2005年出版,陈志昂著),“九一八”事变后,张寒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歌咏运动,用古老民歌《三国战将勇》的曲谱填写了《可恨的小日本》,还以《满江红》的曲调填写了《告我青年》。1932年,张寒晖受党派遣,随东北流亡学生来到西安,被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任命为省民教馆总务部长。1936年他又担任了西安省立二中28级班主任和国文教员。这是一所主要招收东北流亡学生的学校。

  张寒晖自从看到西安街头东北大嫂哭诉的那一幕后,久久不能平静。据中国首家音乐博物馆——黑龙江音乐博物馆独立创办人、地方音乐史学家苗笛介绍:张寒晖回到驻地,夜不能寐,眼前总是晃着东北大嫂痛苦的面容,耳畔也总是回响着那带着血泪的旋律。他摊开稿纸挥笔,家国愁、民族恨,使他脑海中扬起了音乐的翅膀。他在追记了东北大嫂哭诉曲谱的基础上,又依据源于肃慎年代东北民歌中的柳腔十八调(一种曲牌)的哀声,完善丰富了歌曲的旋律。其中声音特质、色彩变化、音乐连接方式、旋律的起承转合、高潮、收尾以及情感发展的层次变化等等,几乎一气呵成。东北大嫂哭诉中的词句,也被他提炼整理成了感人肺腑的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在试唱这首歌时,张寒晖几次都忍不住泪流满面,呜咽得唱不下去。旁边的学生和流浪难民也跟着放声痛哭。他的朋友姚一征回忆说:“当歌曲写完后,我们唱到‘爹娘啊,爹娘啊’时,大家哭作一团”。

  《松花江上》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动人的旋律,让所有唱它的人为之动容。1936年12月11日,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学生们自发组织前往临潼请愿,要求蒋介石起兵抗日,并高唱《松花江上》,张学良和东北军当即被感动,含泪而返,于次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1936年底,周恩来曾代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出席东北军军官会议,他指挥与会代表唱起了《松花江上》,全场军官热泪盈眶,大家纷纷举拳:“一定要打回老家去!”前不久,在央视播出的纪念抗战专题节目《重庆大轰炸——原告团》中,原民生公司员工、现已101岁的老人陈代六讲述:人们唱《松花江上》,“唱一遍,哭一遍”。这首歌激发了大后方人民参加抗战、支持抗战的勇气和力量。正如毛泽东所说:“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

  1946年3月11日,张寒晖因肺水肿恶化逝世,终年44岁,长眠于宝塔山麓。但他的《松花江上》,却成为一支久唱不衰的歌曲,直到今天仍在音乐的长河中闪耀着光芒。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