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重建科幻文学的信心(刘慈欣)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28日07:39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慈欣

  在《三体》的第三部出版之前我和出版方都没有对它寄予比前两部更大的希望,按照系列小说的规律,后面总是向下走的,所以我们是抱着一种善始善终 的心态。作为作者的我在开始写作时就意识到这点,因而没有像前两部那样过多地考虑科幻圈外的读者,只想写成一部更纯的科幻小说。《三体3》赢得较好的反响 确实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的,但我并不因此认为它开创了国内科幻文学的一个新时代,因为它发表的时间还不长,是否具有长远的效应还有待观察。我从上世纪70年 代就开始关注国内科幻的发展,大部分时间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后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作为参与者,在这3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内科幻的大部分事情可以用一部电 影中的话来描述:轰轰烈烈地开场,热热闹闹地进行,凄凄惨惨地收尾,只落得一声叹息。但愿这次是个例外。

  在《三体》系列的三部中,《死神永生》是最具科幻色彩的一部,更准确地说,是最具科幻迷色彩的一部。它是古典理念上的科幻,是技术内核的科幻, 是王晋康老师所定义的核心科幻,是原教旨主义的科幻……一句话:它是符合我们科幻迷偏激定义的那种科幻小说。而在《三体》的三部中,《死神永生》曾被业内 人士认为是最不可能赢得“非科幻”读者的,所以这确实是一个惊喜。

  我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圈外”读者是在没有看过前两部的情况下直接看第三部的。我问过两个读过此书的“非科幻”读者,他们也说从情节上看不懂,接着问那是什么吸引他们看下去,他们说是其中的科幻。

  这让我很激动。

  科幻迷是“正常的儿童”

  科幻迷一直是一个顾影自怜的群体,我们一直认为自己生活在孤岛上,感到自己的世界不为别人所理解,认为在世人的眼中我们是一群在科学和文学上都 很低幼的、长不大的孩子。甚至,即使在科幻文学的范围内我们也是一座孤岛,作家和评论家们认为我们对科幻的定义太偏执、太狭隘,是让科幻被主流承认的一个 障碍;甚至连罗伯兹这样科幻迷出身的科幻研究学者,也认为科幻迷群体、以及这个群体“偏执狭隘”的科幻观的存在对科幻文学害处大于益处。于是,我们所热衷 的坎贝尔的科幻理念渐渐被抛弃,连我这样自诩为最顽固的科幻迷也一度对传统的科幻理念产生了怀疑,怀疑它是不是真的失去了号召力。

  现在看来不是,科幻迷心目中古典意义上的科幻仍能够吸引大众读者,我们的世界中的美仍能被这个新时代所感受,我们并不是一群孤僻的怪人,如果说 我们是孩子,那也是一群“正常的儿童”(马克思形容古希腊文明时所用的词)。这也让我想起一位哲学家的话:一个纲领,无论多么过时,也不能断言它失去了活 力。

  至于中国科幻文学以后的道路怎么走,我想这不是能够简单回答的问题,但有一点:有些科幻文学的问题我们可以停止讨论了,因为这些问题从我在上世 纪70年代关注科幻时就已经开始热议,如果一个科学问题30多年都没有结论,那更提升了它的价值;但如果文学问题讨论30多年都没结论并且对这个文学体裁 本身也没有多少促进的话,就可以放弃它了。诸如此类的问题:在科幻小说中是科学重要还是文学重要?科幻中的科学应该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等等,其实都是伪命 题。有些科幻小说科学构思占主要地位,另一些文学占主要地位;有一些作品是乐观地描述科技带来的美好未来,另一些描述科技可能存在的黑暗面。卡德说过,各 种文学体裁其实像一个个不同的笼子,有纯文学的笼子,也有科幻、侦探、言情的笼子,读者和评论家们把不同类型文学的作者关进不同的笼子,然后就不再管他们 在笼子里做什么了,而科幻作者往往发现笼子里的世界比外面还大。我觉得他道出了科幻文学本质的东西,这种现在连公认的定义都没有的文学并不存在一个明显的 边界,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甚至有人说,现实主义的主流文学不过是科幻文学的一个子集,科幻有描写未来的,也有描写过去的,那么描写现实的科幻文学就是主 流文学了,毕竟,现实主义文学并不是抄写现实,它的内容也是经过想象加工的。

  科幻是内容的文学,不是形式的文学

  那么,科幻文学中不同风格和流派的作品是否还存在着共性的东西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共性是:科幻是内容的文学,不是形式的文学。目前,主流文学日 益形式化,讲什么不重要,关键是怎样讲;但对科幻文学来说,讲什么是最重要的。有评论家认为,到今天,主流文学的故事已经讲完了,只能走形式化的道路。但 科幻的故事还远远没有讲完,在可见的未来也不会讲完。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其丰富的故事资源,这种资源由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比如在文学 中被称为永恒主题的爱情,在主流文学中就呈现为一个由男女人物构成的矩阵中各个元素的排列组合,但在科幻中则可以出现第三种甚至更多的性别,还可以出现人 与智能机器或外星人之间的爱情。所以,科幻文学中的故事资源是任何其他文学体裁远远不能比拟的,科幻文学不能急着去走形式化这条艰难的道路。

  更重要的是,在风格日益多样化的科幻文学中,仍然存在着我们需要坚持的东西,或者至少需要一部分作者去坚持的东西。对于传统类型科幻而言,我们 不应该用美国科幻文学目前的状况来看国内,国内的科幻文学仍处于初级阶段,读者对传统型科幻的欣赏刚刚起步,远谈不上审美疲劳的问题。现在,科幻与奇幻两 种文学确实有融合的趋势,但传统的、核心的科幻,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具体作品上仍然存在,且仍然作为科幻文学存在的依据和基石。有一个作者在谈到这个话题 时说的好:不能因为黄昏和清晨,就否定白昼与黑夜的存在。这是《三体》系列的成功带给我们的启示。

  现在,科幻文学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科幻的缺失,而是科幻的泛化。科幻作为一种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看 到科幻的符号大量存在,这反而冲淡了科幻作为一种文学的色彩浓度,这也就要求我们更加坚持和强调科幻文学的核心理念,使科幻文学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存 在。

  想象一个具有美感的对理想社会

  在过去的时代,在严酷的革命和战争中,有很多人面对痛苦和死亡表现出惊人的平静和从容。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精神力量可能来源于多个方面:对黑暗 社会的痛恨、对某种主义的坚定信仰、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等等,但其中有一个因素是最关键的:一个理想中的美好社会在激励着他们。

  重温这百多年的科幻小说,我们如同走在一条黑暗、灾难和恐怖筑成的长廊中。科幻小说家们对于阴暗的未来有着天生的感悟力,几乎所有科幻小说的顶 峰之作都是在对这种未来的描写中产生的。在对未来的黑暗和灾难的描写中,他们创造了最让人难忘的幻想世界,挖掘了最深刻的主题,这些黑暗和灾难,直看得人 心灰意冷,直看得人汗毛倒立。应该承认,黑暗未来是科幻中极有价值的主题,这种描写像一把利刃,可以扎到很深的地方,使人类对未来可能的灾难有一种戒心和 免疫力。

  但是,每个人之所以能忍受各种痛苦走过艰难的人生之路,全人类之所以能在变幻莫测的冷酷大自然中建起灿烂的文明,最根本的精神支柱就是对未来的 憧憬,如果所有的希望都已破灭,可能一只蚂蚁都难以生存下去。只描写人类刻意避免的世界,而不描写人类做出了难以想象的巨大牺牲,世世代代用全部生命去追 求的世界,这绝不是完美的科幻。从社会使命来说,科幻不应是一块冰冷的石头,无情地打碎人类的所有梦想,而应是一支火炬,在寒夜的远方给人以希望;从文学 角度讲,真正的美最终还是要从光明和希望中得到。

  把美好的未来展示给人们,是科幻文学所独有的功能,在人类的文化世界绝对找不出第二种东西能实现这个目标。人类生活最基本的寄托是对未来的希 望,而惟一能把这种希望变成鲜活的图景的科幻文学在这方面无所作为,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这种遗憾可能已远远超出了科幻的范围,它可能是人类精神生 活中一个惨痛的损失,因为在这方面,科幻是无可替代的。

  对灾难的想象说不定每个人在子宫中就开始了,以后可以毫不困难地把这种想象延伸到几百亿年之后(比如宇宙场缩或热寂什么的);但对理想世界的想象就是这么艰难,只能比现实稍前一步。

  那么理想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呢?没有绝对的理想社会,它就像吊在拉车的毛驴前面的一小捆青草,你走它也走。对公元前的奴隶来讲,我们已经是理想社会了。我们只能够想象我们能够想象,并且经过努力,能在小说中引起读者共鸣的那些。

  有一点可以肯定:理想社会是有灾难的,事实上,可能只有在人类被不可抗拒的大灾难毁灭前的一天,理想社会才能真正显示出它的优越来。

  我同别人一样,想象一个真正具有美感的理想社会是十分艰难的,我只做了一小点尝试。我坚信,最美的科幻小说应该是乐观的,中国的科幻作者们应该开始描写美好的未来,这是科幻小说的一个刚刚开始的使命。

  这个使命可能只能由中国人完成,因为同西方文化相比,中华文化是乐观的文化。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