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从拍案称奇到太息掩涕(崔建飞)

——评王蒙中篇新作《奇葩奇葩处处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26日22:46 来源:中国文化报 崔建飞

  原以为王蒙在二〇〇八年出版了自传三部曲、对自己的文学人生作了总结之后,将会减慢创作速度,渐入颐养天年的状态。不料耄耋之年的王蒙,又开始了他新一轮的文学井喷。这本身已令人惊讶,而迭出的新作,更展示了令人惊奇惊喜的文学风景。譬如二〇一三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因政治“敏感”而尘封,又因政治清明而问世,其中三昧,让人且叹且思且喜。又譬如二〇一四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闷与狂》,其奇幻的想象、澎湃的激情、奔涌的语势,并不亚于乃至超过了他中青年时期的任何一部作品。今年春天,两个短篇、一个中篇,同时在京沪三个刊物上发表,对此作家本人也不禁感慨:“俺年富力强时也没有这样的纪录唷!能不于心戚戚?于意洋洋?于文哒哒?于思邈邈?”这三篇新作加上二〇一四年的一个短篇,由四川文艺出版社结集《奇葩奇葩处处哀》,于今年七月出版。这部集子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篇小说《奇葩奇葩处处哀》。

  这部中篇叙述的是当代中国老年人婚恋的故事。据《2014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报告》,“在全国一亿一千万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中,鳏寡孤独者的比例为百分之六十,这其中约百分之六十左右为女性,百分之四十左右为男性。丧偶、离异后的独身老人再婚,如今已不新鲜。”应该有重要的作家关注他们,王蒙的《奇葩奇葩处处哀》应时应运而生。

  小说描写老年丧偶男子沈卓然,和四位中老年女性的婚恋生活,也包括沈卓然少年暗恋的女老师那蔚阗和亡妻淑珍的故事。王蒙力避平面的、肥皂剧式的叙述,而是通过空间、时间、性别三元素的纠结激荡,旋转开了个人、历史、命运的万花筒。

  沈卓然是位“成功人士”、文化名人、司局级高干,拥有宽敞的住房和专用车库。和他闹黄昏恋的是退休护士长连亦怜、学者聂娟娟、教员吕媛、商人乐水姗。四位女性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沈卓然与四位“奇葩”的恋爱,均以失败告终。显然小说试图指出:奇葩之所以奇,不仅在于她们的“奇葩”风格,更在于造成她们“奇葩”风格的人生遭际,在于塑造、挤压、摇荡着她们人生的社会与历史。正因为如此,沈卓然恋爱失败之后的“哀”,才能深沉感人,才能俗眼不俗,眼光清明,识透天机,“充满了大觉悟与大悲悯”。

  作者以老辣深刻的笔触、行云流水的故事、纵横交织的结构,向读者展示了具有觉悟悲悯情怀的奇葩之哀。

  一是对爱情婚姻物质化的悲哀。连亦怜是沈卓然最中意的情人,“她是美女、大厨、菲佣、老婆、保健员、护士、天使的完美结合。想到这里沈卓然想跳起来。”然而临近结婚办证,连亦怜却提出了一整套剥夺他几乎全部财产的近乎扫地出门的条件。连亦怜为什么这样奇?小说暗示她的人生经历中,受过过分“政治化”的外婆那蔚阗的伤害;她和病儿贫困且有生存危机;而老年婚恋中的乱象也着实堪忧,正如连亦怜说的:“您知道吗,咱们这种岁数的婚姻,有多少欺诈,多少骗局,多少黑暗!一个老家伙,借了别人的房子假装他的房产,幸亏叫我查出来了,我没有上他的当。还有一个,拿假的银行储蓄存单给我看,我一看号就知道是假的了。”比连亦怜年轻十一岁的湘女乐水姗,以奇特的方式进入沈家,其目的则是“寻找一室写字间加半室临时住房”。

  二是对精神孤独和思想走偏的悲哀。聂娟娟与沈卓然的恋爱是柏拉图式的。她每次见面侃侃而谈,每打电话就是一个多小时,她卖晚报打发日子,同时沈卓然的乐于倾听,由于思亲而无眠、由于生活习惯紊乱导致生病,都是空巢老人精神孤独的典型表现。聂娟娟生活“讲究”,不吃鱼、红皮鸡蛋、香菜、芹菜、大葱、花椒等等,乃至每顿饭量只是一个饺子,或三分之二小笼包,或一个半馄饨,这种谋求减肥走向极端、违背健康的社会现象,并非老人独有,也是当今社会某些人思想走偏、文化病态之一种。

  三是对人的修养欠缺、性情偏执的悲哀。文明修养一个起码的要素,是对他人的尊重。吕媛对沈卓然不乏感情,却从不考虑他的感受。她在交往中咄咄逼人,充满霸气:不征求意见便搬进沈家,买各种小商品从不商量,讨论起问题强词夺理、不容置疑……她喧宾夺主的主动与强势,使处处感到被动与弱势的沈卓然感到痛苦,被迫结束交往:“我并没有邀请您搬进我家。我没有觉得感情到了那一步。您的主动使我感觉到的是被动……但是我觉得是我自己把自己搞得很累很紧张,我相当疲倦,我已经不行了……”尽管沈卓然的表达足够婉转有礼,但是吕媛还是拂袖摔门而去,第二天还不忘打来报复性电话,用刺刀见红的语言讽刺老沈“已经不男不女”。吕媛的强势性情,与她惯为人师的职业有关,与她婚姻挫折有关,与她大病不死后勇往直前的生活观有关。

  王蒙说,这篇小说是“为奇葩立传,为男女尤其是女一恸”。也就是说,哀婚姻物质化也罢,哀精神孤独走偏也罢,哀性情霸道不无乖张也罢,当作者把空间、时间、性别三元素融进了个人、历史、命运的万花筒中,便有了奇葩缤纷、煞是好看、心曲如诉、悲天悯人的小说审美。奇是好奇,哀是认知;奇是不解,哀是理解;奇是困惑,哀是同情;奇是愕然,哀是解颐;奇是拍案称奇,哀是太息掩涕。当你认知了奇葩,产生了理解与同情,进而颔首解颐,继而太息掩涕,一惊一喜一悲之间,便无负作者的呕心劳动,融进了《奇葩奇葩处处哀》的真境界。

  还需提一下这篇小说在新媒体时代的两个“潮点”,给当代文学增添的新意。一是对网络语言“奇葩”一词的利用与正本。“奇葩”的本意,是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常用来比喻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或非常出众的人物。而今网络语言,则变换成指一些稀奇古怪、让人无法理解的人物或现象。王蒙强调,小说用的是“奇葩”本意,但当代读者阅读时有混合联想之趣。另一个潮点是小说在今年《上海文学》第四期发表后,很快就通过微信连载的方式在移动互联网上传播。我是四月一日从文学评论家温奉桥教授那里转收到连载第一期的。我的转发又产生了很多点赞和转发。微信中还有《上海文学》社长赵丽宏的评价,称“《奇葩奇葩处处哀》是王蒙的最新力作,也是中国当代中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这部小说让人拍案称绝,也让人掩卷沉思”。掩卷后沉思的可能是少数,更多的读者是点赞转发后沉思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