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文艺批评家黄树森的家国情怀(程学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25日10:49 来源:南方日报 程学源
 黄树森近照。 黄树森近照。
    《黄说》封面。 《黄说》封面。
    《黄说》封面。 《黄说》封面。

  黄树森是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岭南文化学者,长期关注广东文化、涉足岭南文坛。《黄说》一书,以60年为经,以文化、社会、经济为纬,辑录了黄树森60载批评文字的精华,回顾了他与文坛风风雨雨的一甲子,彰显了他笔下的家国情怀。而《说黄》,则是从他者的角度尝试“丰满”黄树森的形象。正如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说黄》主编郭小东评价的:“经由朋友们一面面镜子的映照,通过更多细节、段子和故事,黄树森的形象更为鲜活、生猛和好玩了;朋友们对黄树森的‘阅读与理解’,也有了更加立体、厚实和深入的呈现。”

  黄树森老师80华诞,《黄说》与《说黄》同时出版。

  我与黄树森老师相识交往20余年,受邀出席了他的生日晚宴,并与数十位文化界知名人士见证了这两部围绕黄树森老师文海宦浮60年的鸿篇巨著的首发。

  黄树森老师60载的文坛细节与故事,宛如银河中璀璨的繁星点点,数不胜数,“一面面镜子”的映照难免会遗漏一二。其中,关于那段被遗漏的黄树森参与策划的《百年期待》长篇史诗的艰辛和辉煌岁月,同时作为此事件亲历者之一的我觉得有责任说说。

  缘结深圳,为改革开放鼓与呼

  故事得要从深圳改革开放说起。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宣布成立,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颗种子在这片试验田里开始萌芽。新生事物的成长总是伴随着争议与阵痛。1982年,深圳以刚厉的经济强势出现,争议变得愈发激烈,同时对深圳文化的误解也悄悄萌生。此刻的深圳,改革探索面临着种种舆论批判,举步维艰。而文人黄树森却主动跳出“解围”,为深圳《特区文学》创刊创作文章,发表于1982年7月7日《南方日报》上,为深圳的改革者呐喊助威,声援深圳文学。后来,这篇文章还在深圳市委常委会上被人朗读。深圳当时历经超极限的心理弹压,急需哪怕片言只语的精神支持和客观评判,于此可见一斑。

  而这一充满“政治色彩”的事件,就是黄树森与深圳文学结缘的开始。

  后来,他渐渐地深入这座城市,结交深圳文坛本土“三星”林雨纯、刘学强、廖虹雷和深圳诗坛“四小名旦”关飞、林晓东、程学源、赖伟宣等朋友,并密切关注深圳文坛动向。他曾坦言:“我的灵动而具体的开放意识,正是从林雨纯深圳中学旁旧居的‘电视机+生力包夹花生酱’而萌生、而蓬发,并开始长途跋涉的。”(程学源诗集《心灵风景线》序)

  深圳的“启智、开愚、补偏、救弊”唤醒了黄树森内心家国情怀的天性和文艺批评家的锐气,为香港电视辩护、为恭喜发财正名、引进台湾武侠小说等等,开创了广东文艺批评的新锐风气,并收获了文艺界给予他的“咬破小孔”文化奇人的雅称。

  黄树森与深圳的缘分继续发酵,因为他喜欢这座城市。

  2008年10月,黄树森主编的《深圳九章》,继《广东九章》和《东莞九章》之后隆重出版,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通过“风气之先、风浪之巅、观念之变、岁月之痕、文化之脉、时代之子、移民之城、深港之间、未来之路”9章对深圳这座年轻移民城市进行全新解读,堪称关于深圳历史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历史最权威的读本之一。至此,黄树森希图在学术与大众勾连,历史与新闻贯通,编辑与时尚联动,在学术独立性与人文情怀、世俗关怀的《九章》系列,又多了一个厚重的篇章。

  2010年,他再次为深圳文学“鼓与呼”,认为“深圳有潜力成为像英国爱丁堡那样的文学城市”(《羊城晚报》2010年7月9日)。时任广东省政府参事的他还曾用近一年的调查研究论证,写就《关于深圳申请“文学之城”的建议》。他在建议中写道,“深圳是中国低层民众释放出最具创造力、想象力的文学之地,是广东改革开放文化和中国梦的集中体现之地。”建议于2012年获得广东省政府批示。当然,深圳要实现“文学之城”的梦想,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

  策划长诗,《百年期待》颂回归

  而我与黄树森老师的交集,正是因为深圳。

  1995年的春天,深圳福田区,我与黄树森老师第一次相见。

  其实,我在广州中山大学读书时就耳闻黄树森老师的大名,神交已久。当时黄树森老师因创办并主编《当代文坛报》而名声大振于中国文坛。尽管十分仰慕他的才华,但因我对文学评论天生迟钝,没有机会与他真正接触。直至毕业,我来到深圳工作,才有缘与这位“师叔”成为莫逆之交。

  在深圳工作期间,业余时间写写诗是我的爱好。上世纪90年代中,承蒙黄树森老师和诗坛同行错爱,我与关飞、林晓东、赖伟宣被戏称为深圳诗坛的“四小名旦”。其时,国内各界人士都在为即将迎来的香港“九·七”回归而欢欣鼓舞。与香港一衣带水、情深意长的深圳,该如何才能向香港回归表达出独特的喜悦与欢迎。这个论题一直萦绕在黄树森老师的心头,他反复念叨,深圳在这个伟大时刻,有怎么样的一种表达呢?

  出生于1935年的黄树森老师,百年中国的耻辱与荣光、动荡与安稳、沉沦与复兴,与他休戚与共,在他的人生轨迹里深刻地烙印下每一段历史巨变的痕迹。香港“九·七”回归,这段中华民族百年史上的重大事件,黄树森老师也赶上了。

  在深圳福田区一餐馆,黄树森老师约上了时任深圳市作协主席林雨纯,林雨纯约上了我和深圳特区报文艺版主任关飞、深圳市作协秘书长林晓东和深圳天虹商场副总经理赖伟宣相聚一堂,为深圳迎接香港“九·七”回归“开题”。

  文人相聚,煮酒谈风雨论家国。香港“九·七”回归,一个沉淀了百年的期待,毗邻香港的深圳该如何迎接这位游子的归来。点燃烟斗,渊博而敏锐的黄树森老师提出从深圳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出发,创作一首迎接香港回归的政治抒情万行长诗《百年期待》的策划方向。

  就这样,《百年期待》在黄树森和刘斯奋、林雨纯的策划下,选择了我和关飞、林晓东、赖伟宣(晓籁)等四名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见证者合作创作,并在广东省委宣传部领导的肯定和支持下,开始了谋篇布局。

  自此,黄树森老师坐着“灰狗”(长途客车)频繁地奔忙于广州和深圳两地,指导我们查阅香港百年历史资料,引导我们结合历史的沧桑和即将回归的喜悦拿捏好诗文中的艺术品质和民族情绪。

  一次次的碰头会,两鬓染霜的黄树森老师从不缺席,一件格子夹克,一杆烟斗,搭上大巴士“灰狗”,总是如约出现在碰面的餐厅。对于餐厅的档次,宴席的菜式,他从不挑剔,满脑子里只有《百年期待》的诗歌创作。一杯可乐,或者一杯啤酒,大家就开始畅谈起来,文字推敲、谋篇布局、篇幅分工、各部串联,在黄树森老师的吞云吐雾间运筹帷幄。有时候,大家还会为诗里行间的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标点琢磨上一两个小时。探讨酣畅时,黄树森老师指间的香烟一根接一根,左手习惯性地摸摸有点儿秃顶的光脑袋,反复地细细推敲和斟酌着诗文情意。似乎让稀疏的几根霜白银丝在吞云吐雾间激发灵光,有一次甚至熬夜讨论直至天亮,大家沐浴着朝阳各自散去,黄树森老师悠然地点燃了烟斗,洒脱地挥手打车,追赶回广州的大巴士“灰狗”去了。

  如斯“头脑风暴”诗文引饮,有时每周两三次,直至《百年期待》付印,持续了八九个月。终于,这部长达近9000多行的政治抒情长诗《百年期待》在黄树森、林雨纯等卓有成效的策划下横空出世,叙事、议论、抒情浑然一体,记述了民族沧桑的历史长卷,礼赞了挣脱了恶梦的东方雄狮,敲响了庆祝香港回归的锣鼓。

  《百年期待》是迄今为止中国最长的政治抒情诗,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深圳文坛,为迎接香港回归献出了一份颇有分量的贺礼,也填补了万行长诗的空白,并且获得广东省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和广东省青年文学奖,成为广东、深圳文学史上一座耀眼的里程碑。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当年意气风发的黄树森老师已步入耄耋之年。然而,纵使两鬓斑白,他依旧深耕文坛,著巨作《黄说》追忆他的“千磨万击还坚劲”的人生体验和诉说他的“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家国情怀,激荡起我胸臆之中的干云豪气。

  为此,我以此文为《说黄》之外的“说黄”,致敬黄树森老师,为他对深圳文学的贡献,更为他的时代担当和家国情怀。

  (作者系广东省政协常委、省侨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