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保路护国的壮丽画卷——读傅德岷的长篇小说《脊梁》(陈兴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24日09:24 来源:中国作家网 陈兴芜

  四川的保路运动和护国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爱国壮举,孙中山早就评价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还要推迟一年 半载的。”护国战争“与黄花岗之役,辛亥武昌之役,可谓先后辉映,毫无轩轾”。100年过去了,至今尚未见完整反映这两场斗争的文学作品。傅德岷教授的 《脊梁——保路护国草莽英雄传奇》(长江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以生动的情节和磅礴的气势,填补了这一文学空白。

  厚重的历史感和豪侠正义的英雄气

  小说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时期成都地区崇庆县(今崇州市)在四川保路运动和之后的护国战争中涌现出的一支农民武装,如何从自发的阶级反抗走向自觉的 保路保国和讨袁护国的爱国斗争道路的故事。作者以学者的史识和文学笔法,从草根的角度集中塑造了川西同志军和护国军的西路军首领孙泽沛及孙家军弟兄在捍卫 国家主权、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帝制复辟、维护民主共和的战斗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爱民、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爱国主义精神,厚重的历史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离奇曲折的情节与侠骨柔情的人性美

  小说围绕主人公孙泽沛的命运展开,情节离奇曲折。孙泽沛从小读私塾,深受儒家忠孝文化的影响,敬老孝亲、兴亡有责、知恩图报、救危扶困是他的人 生信条。他是有名的“孙孝子”,又是众人点赞的“孙大侠”。他木匠学成后,为报答师傅之恩而去抢童子,遭毒打,决心习武,夺得擂台赛的全能冠军,这是一 奇;偶遇乞讨的哑巴母女遭欺凌而出手相救,并拿出奖金中的5块银元接济她们,这是二奇;他因打抱不平被恶霸豪绅雷灵官逼上巴郎山落草,订“五不一专”的规 矩,成为“义盗”,这是三奇;他胆大包天,拦劫满清王朝的皇粮,救济穷苦山民,这是四奇;案发被抓,经多方营救,要问斩时逃出监狱,得哑巴母女救下疗伤, 这是五奇;伤愈后逃往他乡,隐姓埋名,重操木匠旧业,不料保路风起,被同盟会员赵总保邀请返乡,拉起一支草根民众组成保路同志军,浴血奋战,四川独立时参 加成都平叛和诛杀赵尔丰等重大战斗,后受北洋军的欺凌而自动解甲归田,这是六奇;护国军兴,他受老同盟会员四川讨袁护国军总司令卢师谛之邀,与川西“三 杰”一起组织川西护国军,任务是牵制袁军死党周骏和四川都督陈宧的部队去川南围剿蔡锷入川的护国军。在激战邛崃中,他有勇有谋、反对乞和、主张突围,以少 量兵力掩护大队转移,队员牺牲,他弹尽被俘,坚贞不屈,痛斥北洋军。临刑时,他奋笔直书:“反袁无罪,护国有理。为民谋福,舍我此身。”不料北洋军慑于他 的声威和各方面的压力,搞了一场“假枪毙”,他又活了下来,这是七奇;护国战争胜利后,蔡锷将军授予他上校团长的军衔,他表示自己保路护国不为财,不为 官,只为百姓谋福,谢绝这一授予而返乡,这是八奇;返乡后,他将自己的安抚金6000大洋在街上修了一座忠烈祠,开了追悼会,将随他在保路护国战争中牺牲 的187位农民弟兄的灵位供奉起来,让他们的英灵长存,永昭后世,这是九奇;他安排好家里事务后,没有走川西“三杰”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继续除暴安良的 道路,而是东出夔门,到大洋彼岸的法国去找后来的共产党人吴玉章,参加留法勤工俭学,寻找一条真正能救国救民的道路,这是十奇,这十大离奇曲折的情节,出 人意外,极富传奇色彩。

  不过,小说在抒写铮铮豪情之时,也不乏男女情爱侠骨柔情的描写。孙泽沛和哑妹红珠的情爱就是充满挚爱、温情而哀伤的。孙泽沛对哑妹母女的救助仅 是对贫弱的同情,哑妹对越狱逃跑负伤的孙泽沛的疗救则是一种“报恩”。离别时他们互赠礼物,除感激外,也包含了淡淡的情思。后来,哑妹母女得知孙泽沛是劫 皇粮的“大棒客”且把银子分给了穷人,认定他是好人,决定去找他托付终身,并随孙改了姓,一边打工,一边乞讨,历时几年,追寻数百里,两人才在同志军中不 期而遇。后来共同为保路保国拼杀……保路结束后,他们解甲归田,举行婚礼,本以为花好月圆了,不料窜出雷灵官的老三雷廷龙混在乞丐群中刺杀孙泽沛,红珠眼 快替孙泽沛挡了子弹,最后倒在孙泽沛的怀中牺牲了。真是悲情壮绝,凄美动人。至于快嘴翠莲与白飞刀的爱恋,女同志军与男同志军战士的结合,小说虽然着笔不 多,却流露出丝丝缕缕的侠骨柔情之美。

  浓郁的川西风情与独特的个性语言

  作者是川西崇州人,说的是川西崇州事,并将自己在故乡20年的生活积累融于笔端,故小说中充满了浓浓的故乡情结和川西风味;沃野平畴,阡陌纵 横,银渠淙淙,翠竹林盘,油菜花黄,金谷摆浪,号称天府之国的川西平原的自然风光历历在现。石观音的来历,黑石河的石头变黑,张觐侯的教泽坊,唐求故里, 文家场的口喻,罨画池、西湖塘、城隍庙、歇马台、童子会等地方民俗和充满奇幻美的民间传说,既给小说增添了人文之美,又暗示了保路护国的西路军保家卫国的 思想基石。

  语言是人的心声,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小说中的语言有两种,一是作者的叙述语言,惟其所欲,期如其事;一是人物语言,须适如其人,随人物的 身份、思想、性格而定,是作者不能代庖的。否则,一部小说的人物众口一词,千人一腔,不但无语言之魅力,且人物个性全无,形象呆滞。《脊梁》中人物众多, 清末官僚、立宪派代表、省同志会领导、同盟会骨干、私塾先生、评书艺人、川西“四杰”、绿林草莽、女同志军等,他们的话语各具其性格特征,有的儒雅、有的 粗莽、有的温和、有的凶狠;有的快捷、有的轻慢……各不相同,极富个性。作者的叙述则干净简洁、老练稳慎。总之,小说语言地方色彩浓,极富川西乡土味。

  《脊梁》的作者以年近八旬之身,用4年时间为那些创造历史而无历史的“小人物”树碑立传,讴歌的是保路护国和追寻救国救民之路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在当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时刻是极具现实积极意义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