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书香华屋 《老先生》的风骨书(刘英团)

——读《老先生》随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20日10:18 来源:北京日报 刘英团
    《老先生:<书屋>六年书简过往录》 周实著 华夏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出版 《老先生:<书屋>六年书简过往录》 周实著 华夏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出版

  先生,“古者称师曰先生。”《韩诗外传》、贾谊《新书·先醒》都认为,“先生”者,“犹言先醒也”。“先生”前加一个“老”字,不仅是一种称谓,而且是对先生修为的崇敬。周实先生(下文统称“先生”)在《老先生:〈书屋〉六年书简过往录》(下文统称“《老先生》”)中深情回忆主编《书屋》杂志六年与张中行、萧乾、李锐、舒芜、李慎之、资中筠、流沙河、蓝英年等28位老先生的交往始末,并首次公开了老先生们的书信手迹。从中既能读到《书屋》杂志很多重量级稿件发表背后的故事,又能感受到这些老先生之风骨。

  “屋不在大,有书则灵。”一如傅国涌先生在《老先生》的“序”言《岳麓山下的火把》中所言,“那一刻,《书屋》攀到了它的最高处,浑身散发着思想的魅力,几乎每一期都有读者翘首期盼的好文章,能引发广泛的共鸣和回响,这是处于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很难想象的。”先生是个诗人、小说家,他一生的事业却是主编《书屋》的那六年。作为一个公共平台,作为“思索者的精神领地”(《书屋》刊头语),在《书屋》的思想交响乐中,没有第一小提琴,更没有压倒一切的钢琴独奏,“《书屋》并不是只发一种观点的文章,各种不同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哪怕针锋相对,也都有同等表达的机会。”(傅国涌)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作为“读书人的心灵园地”(《书屋》刊头语),《书屋》既非激进的,也非保守的,它的编辑追求是稳健而自信的“冷水泡茶慢慢浓”,“不管气候如何,都能调节到所需温度”,既不做狗熊,也不逞英雄。一如先生所言,“一期杂志编完了,站起来,吐口气,伸伸懒腰,抽支烟,随着了结事务的轻松,心灵深处浮上来的便是几分隐约的遗憾”,“这遗憾旁人也许看不出来……你自己却是清晰地感觉到了它的存在和它那面带善意的嘲笑……”

  一个时代的气质是被人带出来的。从《书屋》的选稿标准,“思想类的文章讲究科学性,科学类的文章讲究艺术性,艺术类的文章讲究思想性。”“先生既治经,又素博览,戎狄豺狼之说,岂其未喻,而以唇舌卫捍之?将以尝仕索虏,食其禀禄耶。”(章太炎)对于刊物后来的命运变迁,先生并非毫无察觉。2001年第1期的《书屋絮语》曾以哲学或诗的语言做过这样的预言,“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世界要‘无’,连政治家、哲学家都没有办法,我有什么办法——譬如,要是《书屋》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一如傅国涌在“序”中所言,“离开《书屋》将近十年,如今已提前退休的周实深知杂志要润物细无声,不能张扬,对于编辑之道他有着许多铭心刻骨的感悟。”

  老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份崇敬。这几年,文化重建或文化复兴说得很多了,但根本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比如,选稿、编辑的不易。先生“知其不可而为之,就像过了河的小卒一样”,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精神。我们衡量一个知识分子,首先不是看他学问做得怎么样,而是看他治学的态度。君子有“三立”:立言、立功、立德。德不立,其他的自然免谈。所谓道德文章,也是道德在前而文章在后。先生不但做到了这一点,还和一群老先生纵谈“天下文章”,表现了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表面上的沉默静如止水,但其内核却潜藏着一种伟大的力量,一团奔突不息的活火,它总是要找一个突破口,势不可挡地喷涌出来。

  百年看先生,徒见其背影;社会进步,文化复兴,有赖于老先生们。《老先生》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和人文风貌,折射大时代,触摸时代社会的发展脉络。翻开《老先生》,“观其言、听其形”,透过先生与每位老先生的书信往来,那些手写的书信,包括对每篇文章细节的讨论,乃至一个标点的改动,充分反映了先生与老先生们贴近群伦又卓尔不群的独特全貌,彰显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和家国情怀,其中不仅有激情,还有理性。走近张中行、萧乾、卞之琳、胡绩伟、李锐、吴江、方成、谷林、彭燕郊、洁泯、戴文葆、舒芜、李慎之、朱健、田原、公刘、黄永厚、杨德豫、江枫、未央、资中筠、朱正、钟叔河、流沙河、余凤高、邵燕祥、蓝英年等28位老先生,了解和感受先生和老先生们的人格风骨、思想情怀、学术风范、学问自由,就是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风骨,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传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