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独具岭南味的工业题材小说(邱少梅)

——读谢友义新作《广州工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20日09:49 来源:中国文化报 邱少梅

  2015年7月10日,谢友义长篇小说新作《广州工人》首发与赠书仪式在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举行。

  谢友义,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其近期推出的《广州工人》,真实地还原了在国有企业改革、转型阶段,广州大型国企的生活、工作场景,塑造了以袁志豪为代表的广州工人群像。中国工人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前“芦柴棒”式的被压迫、被剥削阶段,那时工人从事的是异化劳动,“劳动为富人创造了巨大价值,却为自己生产了赤贫。”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工人步入当家作主阶段,那时的工人阶级地位崇高,生活有保证,当工人是件非常光荣的事,他们对企业非常忠诚,从一而终。第三阶段是国有企业改制后工人重新投入市场的竞争阶段。国企转型后,工人们半个世纪的优越感顷刻间化为乌有,这种身份的落差让工人们措手不及,其间产生了痛苦、纠结、迷惘。而以袁志豪为代表的有志青年们奋发图强,用自身技术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时下,“在场主义”成为了文学活动的热门话题,普遍用于散文文体。其实小说的创作也需要在场感,“在场”的唯一途径是“介入”,需要对当下现实介入,也要对个人生存处境介入。《广州工人》在这两方面的成功介入,构建了一个典型环境——南方海洋公司的造船生产现场。工作场景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布局、每一件摆设,人物的表情、动作描写均顺其自然、真实可信,没有半点矫揉造作。这些场景与典型人物的选择经过筛选再筛选,作品选取了很有特色及代表性的人物和场景。

  本土写作是这部作品的一大亮点。《广州工人》糅合了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两大文化体系。谢友义是在广州生活了20多年的客家人,是广东为数不多的本土作家。他身上携带的客家文化因子,有神而无形地影响着他,而在工厂工作的经历又让他有现场碰撞和直接感受。他笔下的主人公袁志豪具有吃苦耐劳、家庭责任感强、传统家族观念较重等客家人固有的性格特质。这批工人中,广州籍的工人占了大多数,他们的行为、思想、语言、习惯等等,均具有浓郁的粤味。特别是语言方面,作品大量采用了广州和客家的方言、俗话、俚语,读来妙趣横生。

  小说离不开人物,更离不开典型人物,典型人物塑造成功与否是一部小说成败的关键。在许多主旋律的作品中,人物扁平化、脸谱化相当严重,很容易把正面人物塑造得高、大、全,把反面人物描写得一无是处。很庆幸,《广州工人》的人物塑造相当成功,不同类型的人物根据各自的社会地位、身份,恰如其分地加以区别。如秦科长与张老板,虽然一同去鬼混,但身为外工队老板的张老板显得更粗俗、放肆,而作为国企管理人员的秦科长就收敛、狡猾一些。同一类型的人物也各有各的特色,同为南洋公司的最高管理层,刘蔼显得深沉、内敛,展翅就表现得豪爽、豁达。作品中所有人物都“立”了起来,有优点,也有缺点。主人公袁志豪也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如他交际能力较差、出现精神出轨。

  小说的结构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小说都是线性结构,但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当代小说《平凡的世界》等则采用网状结构,这种结构的小说有多条线索,一旦掌控不好就会离题万里。《广州工人》虽然篇幅不长,却大胆采用了网状结构,因为对于工人群像的塑造,这种结构显然是最适合的。难得的是,作者收放自如,彰显了他在小说创作上的深厚功力。

  近十年来,涉及工人和工业题材的作品数量有限,描写国企改革转型时期产业工人的作品更是鲜见。《广州工人》填补了这一空白,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朝全所说,《广州工人》是近年来工业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新收获。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