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边疆风情画卷 历史心路历程——《这边风景》的启示(崔建飞)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19日09:47 来源:中国艺术报  崔建飞

  近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结果揭晓,《这边风景》榜上有名。王蒙于1974年在新疆创作的这部70万字的长篇小说,因政治敏感而尘封、遗失了40年,又因失而复得和政治清明于2013年出版问世。它至少给了我们四个方面的启示。

  一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与出版环境,处于最宽松的时期。 《这边风景》的出版,不意味着“文革”后期的政治背景再度出现,而是说明中国文学迎来了更加自由更加宽松的创作与出版环境。作家本人指出“总算到了可以淡化背景的文学写作与阅读时代了” ,便体现了这一点。 《这边风景》问世,不仅仅是王蒙个人的幸事,更重要的,它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是中国文学迈向更加繁荣的吉兆。

  二是对人民生活的生动描写,是文学最宝贵最恒久的价值。 《这边风景》之所以受到当代读者欢迎和文学评论家的关注,其最重要的原因,不是书中的社教运动、反修防修的政治理念,而是活生生的、切肤亲切的边疆人民的生活。正如王蒙在创作中这样写道:“即使在政策偏颇、民生艰难的岁月,生活仍然是强健的、丰富多彩的、美妙非凡的。我的体会是,不妥的政策会扭曲生活,而劳动人民的真实与热烈的生活,却完全可以消解假大空‘左’的荒唐。 ”书中吾甫尔、里希提打钐镰收割苜蓿,阿卜都热合曼抖毡子、刷房子,米琪儿婉和雪林姑丽打馕……诸多生活情景的描写,“漂亮”之极,精微之极,令人神往。作者长期在新疆伊犁农村生活的经历,对新疆少数民族的挚爱和对他们生活的熟悉,也增进了广大读者对新疆少数民族的了解和感情。

  三是史诗般的作品有助于人们对一个地区、民族和历史时代的了解。王蒙的长篇小说,大多带有史诗般的品格。 《这边风景》无疑是一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关于新疆伊犁农村生活的宏伟史诗。既是边疆的风情画卷,又是历史的心路历程。这本书可作为史书来读,也可作为民俗书来读。有人说这本书也打开了新疆的后厨房。抓饭、烤肉、牛杂碎、馕、油搭子、列巴、酥糖、奶疙瘩、马奶酒、啤渥,各种干果加四季茶饮,王蒙用“文字”的方桌将维吾尔族、俄罗斯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特色美食小吃一网打尽,香气跃然纸上,他还意犹未尽地公开了这些私房美食的秘方。如同《红楼梦》 《静静的顿河》 , 《这边风景》是一部关于新疆少数民族特别是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

  四是为王蒙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文本。首先它填补了王蒙文学在“文革”时期作品的空白,同时也开辟了王蒙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段落。这个段落大致包括“文革”后期到徘徊过渡的两年。也许短篇小说《向春晖》应该归到这一段落。如果把《这边风景》的北戴河修改,和后来发表的《海的梦》对照研究,可能会有更丰富的发现。其次它的叙述语言,是汉语、维吾尔语的双重表达。用编辑的话说是“王蒙独树一帜,用维吾尔语和汉语‘双语’构思,因此,作品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维吾尔文原汁原味的叙述方式。两种民族语言的混搭和渗透,制造出一种趋于陌生的阅读快感,这在日益圆滑纯熟的文学叙事文本中,显得别具一格。 ”再次是它在结构方面也与作者其它作品不同,如在每章的后面添写了“小说人语” ,这种不同时空的喊话和絮语,加强了历史的沧桑感和怀旧的亲切感;如在目录中每章标题下写了简单精彩的故事提要;又如在书前加了人物表,即使四卷本的“季节系列” ,作者也没有这么做。这些与既往不同的结构安排,都是耐人寻味、值得推敲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