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何以再寄小读者(张秋林 谭旭东 张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13日11:44 来源:江西日报(南昌) 张秋林 谭旭东 张 可

  1923年,冰心出国留学前后,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如今,九十多年过去了,在我国儿童文学大踏步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拿什么再寄小读者?

  嘉宾:

  张秋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

  谭旭东:儿童文学作家,文学评论家

  张 可:南昌市艾溪湖中学教师

  主持人:万芸芸

  “黄金十年”的喜与忧

  主持人: 张老师,我经常在微信上看到您晒您孩子读书的照片,那稚气的脸庞,以及与年龄不太相称的专注眼神,让我非常惊讶。

  张可:孩子总是对事物充满了好奇,而那些儿童文学不仅满足了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更在他们小小的心灵扎根开花。暑假里,他是一逮到机会就跑去图书馆,拿起喜欢的侦探、科幻之类的少儿图书,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毕竟平时课业很紧张,能够用来看想看的书的时间非常少。

  主持人:孩子在书中寻找到了快乐,而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也在小读者们的喜爱中,不断发展壮大。前不久,由中宣部和中国作协联合举办的“全国儿童文学创作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此次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多次提及儿童文学的“黄金十年”,作为业界中人,张社长,谭老师,你们如何看待“黄金十年”?

  张秋林:近十年,少儿出版和销售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出版的一种奇观,少儿出版是整个出版业最有活力、势头最为迅猛的一个亮点板块,占全国图书出版总量的20%。少儿出版和销售市场的繁荣,一方面得益于我国经济的总体提升,另一方面是3.67亿未成年人为这一切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少儿出版和市场的繁荣也给儿童文学带来了相应的繁荣。十年间,涌现了一些非常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品,如曹文轩的《草房子》、郑渊洁的《皮皮鲁总动员》、金波的《乌丢丢的奇遇》、张之路的《非法智慧》、秦文君的《贾里贾梅》、常新港的《一只狗和他的城市》、汤素兰的《笨狼的故事》、彭学军的《腰门》等等,这些作家和作品大大提升了中国儿童文学的总体水准。不足的是我们尚未产生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

  谭旭东:在市场推动下,少儿图书出版品种大幅度增加,从事童书创作和出版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在全国有500多家出版社在出版童书,而且还大量引进欧美童书。然而,从本土儿童文学创作的质量来看,尤其从其审美品格来看,个人认为应谨慎地使用“黄金十年”和“繁荣”这样的词语。首先,如张社长所言,我们还没有像《安徒生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小王子》《哈利·波特》等那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其次,本土儿童文学作家总体文学素养和教育理念还存在偏差,很多作家写出来的作品,要么娱乐搞笑,要么说教,真正超越自我童年经验,具有直抵童心、引领童年的作品还不多见。再次,近十年的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几乎完全受市场控制,而不是按照审美规律和文学路线去运行的。不少作品是迎合市场,不是为了孩子。此外,儿童文学的阅读推广也极度商业化,许多真正的好书难以走到孩子面前。

  主持人:的确,原创精品的匮乏制约了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除此之外,本次座谈会上,不少专家还提出了其他担忧,如系列作品呈井喷之势,低幼化作品流行,中学生读物类型相对单一等,你们怎么看这些现象?

  谭旭东:我也注意到了一些专家的观点。很有意思的是,有些人在批评“系列化”的时候,自己也写了“系列化”作品。我认为,儿童文学的批评,最需要关注的是作品的审美水平,而不是出版的形式。作品系列化只是出版的形式,如果用审美批评的话语和方式来评价“儿童文学系列化”,就错位了。至于低幼读物偏多,中学生读物出版少,这和阅读需求有很大关系,当孩子上幼儿园时,很多家长就恨不得让孩子识字,学知识,因此家庭阅读、亲子教育多用童书。而孩子到了中学阶段,他们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购书就很谨慎了,而且中学生普遍课业任务重,没时间读课外书,同时受到新媒体的影响,读纸质书变少。阅读的不均衡,影响了出版的不平衡,自然对儿童文学创作也产生了影响。

  张秋林:谭老师是从文艺批评的角度来谈,那我就从现实创作和出版角度来谈谈。当前少儿读物出版呈现系列化的态势,这是由读者与市场共同决定的,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与成人读物单本畅销,瞬间引爆,生命周期短相比,少儿读者更易培养对于单一品牌的忠诚度,这种“粉丝型”阅读特点是少儿出版系列化的原因之一。此外,少儿读者更青睐于庞大的幻想世界,通过层出不穷新奇有趣的内容不断引爆阅读兴趣点,而如此规模的内容是单本图书的文字容量所无法承载的,需要系列化作品予以错落有致、悬念迭出的呈现。其中,《哈利·波特》系列就是最好的例证。当然,系列化作品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其一,不少系列化作品采用多人合作、流水线生产的模式打造,这种快餐文学充斥着套路化痕迹,缺乏个体创作的独特性,减弱了作品的生命力;其二,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出现“为了系列化而系列化,牺牲内容品质拉伸系列长度”的问题。

  处于青春成长期的孩子特别需要心灵导航与人格塑造,否则很容易陷入精神的迷途。然而,目前青少年读者面临着无合适书可读的困境。为实现儿童文学出版生态平衡,弥补当前青少年图书出版结构上的缺失,我们也在积极探索。今年初,我社借鉴了美国图书馆服务协会文学分级对于YA(Young Adult)的年龄定位,重磅推出读者对象定位为13-17岁的“零时差·YA”书系,以期唤起更多出版人对青少年读者的重视。

  儿童文学不仅仅是“文学”

  主持人:张社长,您在这次座谈会上提到“少儿出版是崇高的事业”。的确,“儿童文学从来就不仅仅是‘文学’,它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深刻、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关怀”。您的出版理想是什么?

  张秋林:我们的出版理想是“建立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为0-18岁的儿童、青少年快乐阅读、健康成长提供精神食粮,让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书目中找到他们最适合阅读的图书”。

  儿童文学事业是“花的事业,果的工程”,要让花繁果盛,不仅需要园丁辛勤的劳作,更需要科学合理的栽种方法。我们不仅希望通过出版“真善美”的优秀作品,通过出版知识丰富内容全面的作品,让孩子从小培养起健全的人格和宽广的知识面,为他们打下人生第一块坚实的基石;我们还希望从小培养孩子多元化的视角和创新精神,因为“没有奇思妙想的童年,哪有创意无穷的未来”?对孩子而言,知识就像一艘船,想象力就像水,当一个孩子学到的知识和拥有的想象力成正比时,知识之船才能扬帆远航。

  主持人:谭老师,您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如《母亲与孩子的歌》《夏天的水果梦》等童诗集,能否谈谈您的创作观?

  谭旭东:说起来很有意思。最初我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是不自觉的,等自己做了父亲,儿童文学创作就变成了自觉。现在我出版了60多部童书,涉及各种文体。我创作儿童文学,尽量做到四点:一是要适合孩子读,不管是语言,还是内容,要尽量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要给孩子情感与思想的启迪。二是要尽量适合家庭阅读,一般来说,家长希望儿童文学是教育的好帮手,因此我在创作的时候,会融入教育的多种内涵要素。三是无论写好的人和事,还是写痛苦与困境,都要给孩子希望和美好。四是写出自己的特点,要有个人的美学追求和风格。我追求单纯、纯净、温馨的风格,希望以精短的作品给孩子的成长垫一点语文和文学的底子。

  越有内涵销量越出彩

  主持人:什么样的儿童文学才是好的儿童文学?

  谭旭东:我觉得优秀的儿童文学,从语言上来说,要么是朴素的,要么是优美的。朴素的语言,真诚,简单,让读者看到作家纯真的趣味。优美的语言,讲修辞,讲技巧,能让读者看到作家的语言智慧。从内涵上来看,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要有爱,有诗意,有梦想,有儿童的精神世界,即要有作家和孩子对生活、世界的爱,有轻灵的质地、美的语言和形象、诗一样的意境,要展示童心,写出孩子的智慧和梦想。当然,做到这几点很难,不过,有经典引路,只要认真写,是可以写出优秀作品的。相反,如果只是捏着鼻子学儿童说话,只是自恋地怀念童年,只是模仿畅销书写作,是写不出佳作的。

  张可:我非常赞同谭老师的观点,好的儿童文学,应该是有诗意、有很强的文学性的,是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它可以陶冶孩子性情,还可以让孩子感受汉语的美丽,感受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平时,我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以及自身特点,分层次为小孩选购那些充满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的好作品,然而当前的儿童文学太纷杂,市场味太浓,不仅跟风之作很多,暴力、低俗、色情等等也堂而皇之出现在儿童文学中,真有点雾里看花的感觉。

  主持人:张老师的困惑,其实也是我的困惑。儿童文学是给孩子看的,比其他文学更要求纯粹,然而繁荣儿童文学,又离不开市场化。张社长,您在这样的命题面前是怎样选择的?

  张秋林:儿童文学的文学性与市场购买力是不矛盾的,因为越有内涵的书,很可能销量越出彩。“彩乌鸦”是我社引进图书的代表品牌,依托德国青少年文学研究院的选荐,将“当代、经典、好看”的德语儿童文学集合在它的旗帜下。“一口气读完,一辈子不忘”的编辑理念,与通俗流行读物拉开距离的文学追求,使其不仅获得市场的肯定,最高单册发行量超过50万册,而且收获了读者的口碑,全套20册图书全部入选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

  如何处理文学与市场的关系,实质上是如何处理出版社文化使命与商业利益的关系。不可否认,出版社也是市场生态链中的一环,生存与发展是其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然而,在具备敏锐的出版嗅觉,引领市场的同时,我们要坚守出版标准,要能代表儿童文学中的高水平,内容健康向上,故事新奇有趣、富有想象力,不仅为孩子带来阅读快感,而且带来阅读记忆。

  释放向上的成长力量

  主持人:张社长,您经常提到要“给孩子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那在繁荣儿童文学的进程中,我们的出版社该充当怎样的角色?

  张秋林:当好“设计师”, 设计好读者与作者之间双向互通的捷径——为不同的读者选择对应的作者,让不同作者的好书获得更多的读者;当好“工程师”,将作者的文稿最终编印成书,是一项繁杂的工程,封面设计、排版、选纸、确定开本……无不需要工程师般精准细致的打磨;当好“推广师”,将图书推向市场,不是简单的上架添货,还需要有效的宣传、营销,从而使得更多读者“广而知之”,近悦远来,爱不释手。欣喜的是,中国当代少儿文学的大多数潮流,都有我社的引领与激荡,而且贡献了诸多改变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面貌的新样式。

  主持人:谭老师,除了儿童文学创作,您还一直处在儿童文学批评的前沿,您曾提到,“孩子永远比成人智慧、善良!童心世界洗礼我并给我无穷的灵感和才气!让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虚心向孩子学习!”您觉得,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应该如何去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的儿童文学?

  谭旭东:现在是一个转折时期,各种社会事件、文化思潮和文学现象涌现,欧美的儿童文学和其他童书也大量引进来,给作家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引发了大家思考。儿童文学可以有效地介入时代,参与到社会文化的建设中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文化角色,承担时代使命,是值得认真思考。我觉得,儿童文学作家应该关注时代,不要只顾自己埋头写作,应该尽可能地呈现社会,表现自己的文化追求,张扬美好的人性,为社会文化输入正向的动力,让儿童文学真正成为塑造民族未来一代的精神食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