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为了不该忘却的记忆——记海军作家朱秀海(凌波)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13日11:34 来源:新华网 凌波

  一个声称除了胡椒面什么都无法再让他流泪的读者在看了朱秀海的长篇小说新作《音乐会》之后竟流下了热泪,随后,他把这本书寄给了远在美国留学的朋友,朋友也流下了眼泪。他说,流泪的还有传看这本书的他的朋友的朋友们,自然,他们都是中国人。他们说,这本书向他们提醒着我们民族那苦难的 记忆,他们读后都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他们好久都没有过这种感觉了。

  的确,朱秀海写作长篇小说《音乐会》的起因就在于他无意中走进了我们民族苦难的历史,那历史一旦在他的心中激活就再也无法抹去。那是七八年之前的事了,应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之约,他为了写作一部反映东北抗联生活的报告文学而接触了大量的历史资料,采访了许多参加过抗联的老同志;从那些老人们叙述异常残酷的事情时那平静的神态中,他感到了一种震惊,或震撼;我们民族那痛苦的记忆像噩梦一般缠绕着他,在他的胸中淤积。在写作《音乐会》的近五年的时间中,他不断地对自己说着,写下去,写下去……他终于在电脑屏幕上打完《音乐会》的最后一个字,那缠绕了他好多年的噩梦也终于和他告别了;但他的心却仍是那么沉重,为了我们民族那不该忘却的记忆。

  朱秀海是海军作家。早在二十多年前,刚刚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青年作家朱秀海就走上了南线战役,补上了和平时代军旅作家所缺乏的那堂课;面对战争打响之前为战友也可能是为自己挖的那些墓坑,他对战争中的生与死有了独特的感悟,长篇小说《痴情》就凝聚了他当时对于战争中人的生命价值的独特的感悟,那个苦苦地等待着儿子的母亲和没有成为英雄的儿子都具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九十年代,朱秀海创作的长篇小说《穿越死亡》进一步对人在战争中的独特心态进行探索。《波涛汹涌》所表现的尽管是和平年代的军人生活,但其中所贯穿的仍然是作者对于军人以及军人的生命价值的探索与追问。新近创作的《音乐会》以对战争中的人的生命价值,战争中的人性的独特的思索不但成为朱秀海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高峰,也成为近年来战争文学创作的一部抗鼎力作。

  《音乐会》所表现的是一个小女孩在战争中的独特的经历,一方面是血与火、生与死的残酷,一方面是如花一般娇嫩的柔弱的生命,作品的情致,就在于残酷与美好,阳刚与阴柔所造成的强烈的对比中;作者把战争的残酷表现到了极致,也把战争中人的生命意志表现到了极致,就在一个随时都有可能丧失生命的环境中,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女不但在战争中成长起来,而且完成了从一个少女到母亲的转化。作者将战争与音乐结合起来,战争夺去了主人公上音乐学校的机会,但她在战争中却聆听到了一场又一场的音乐会,不同的音乐会代表着她对战争的不同的感悟。正是对于战争的丰富感悟中,她完成了她一生中最为壮观、激烈的音乐会“战争”与“音乐”这一对相距甚远的意向的结合与对比赋予了作品别一番韵致,也使得作品闪烁出浓郁的人道主义的情怀。

  前些日子,国家大剧院演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曾经在媒体引起一番小小的议论,读者或观众们的质疑是异常尖锐的:苏联的卫国战争打了几年,就产生了一批像《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之类的作品,而我们中国有那么漫长的战争历史,却没有真正具有人性内涵的战争文学出现,这是为什么?——我想,朱秀海的长篇小说《音乐会》的出现,将为这种质疑打上一个完满的句号;也许感叹号更为合适。(稿件来源: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