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孙惠芬长篇小说《后上塘书》:带着疼痛站立起来(周景雷)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12日09:29 来源:中国作家网 周景雷

  中国乡村社会的最近30多年来,乡村人完成了从不走到出走再到归来的转换,刘杰夫们正是这一流转过程的积极实践者、参与者。在这一进程中,附着于人的身上的文化属性,比如伦理观、道德感、义理秩序等悄然改变。

  孙惠芬通过《后上塘书》对此进行了反思。通过批判和反思,实现了对所有人都进行道义审判的目的。审判锋芒刺中内心,直抵底线。

 

  自2000年以来,孙惠芬以平均每两三年一部的速度在长篇小说领域耕耘着。这种间隔不仅使其创作显得敦厚、细密,更主要的是为其抵达现场和深刻 思考提供了从容和余裕。从《歇马山庄》《上塘书》《吉宽的马车》到《秉德女人》《生死十日谈》,孙惠芬通过线性和扇形相交织的方式全面地呈现了中国乡村社 会在最近几十年的变迁,几乎囊括了在这一视域中所能认识到的主题。她始终钟情于自己的故乡并忍受着故乡对自己的撕扯。一方面,她姿态低沉,介入现实的冲动 强烈;另一方面,她又常常怀有莫名的惆怅,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安顿自己的故乡。这使她的每一部创作都比上一部变得更加复杂和意义深刻。

  最近出版的《后上塘书》(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就是如此之作。很多人可能将这部小说直接比对于《上塘书》,但在我看来,在写作逻 辑和创作思想的追求上,《上塘书》或许仅仅是一种肇始,不经过《吉宽的马车》《生死十日谈》的中间过渡,我们就无法理解《后上塘书》中滞涩的意绪和思考, 也就无法理解这些年来作者是如何与现实之间进行艰难的互动。小说讲述了一个“归来”的故事:农民企业家刘杰夫功成名就之后通过土地流转和开发矿山的形式回 到家乡,继续扩大自己的资本积累,这一身份所蕴含的特殊能量使其大有“君临天下”的感觉。不管是有意无意,所有的亲属、乡亲甚至官场都在某种意图的驱使下 环绕在他的周围。但妻子的意外死亡和寻凶过程,却揭露了其光鲜背后的残酷、冷漠、荒唐甚至血腥的发家史、奋斗史。作者对这一历史过程进行了深沉的审视和剖 析。同时,我们也看到,刘杰夫的发家史、奋斗史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是在个人和众人相互交织、相互纠缠的合力中完成的,每一个围绕在他周围的外在因素都可能 成为强力的推手。这使这部作品在复杂性、象征性等方面获得了比此前其他作品更有厚度的张力。

  疼痛和挣扎是这部作品带给人们的最鲜明的阅读体验,当然也可能就是作者所要正面呈现的。一方面,刘杰夫们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奔波和冲撞在社会 的各个领域并撕扯出一个又一个裂痕,像一只用久了的轮胎,几乎从未有人去疗救和抚慰,这使疼痛自始至终都存在着,它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并悄无声息地抑制着人 们的呼吸。在徐兰死后,刘杰夫所收到的一封接一封的匿名信(实为徐兰的姐姐徐凤所写)中所述的各种事项都是这种裂痕的表征。另一方面,小说中所呈现的情境 也使每一个人置身其内而纠结于各种复杂的关系中。在这里,朋友、亲戚、妻子、乡亲甚至毫不相干的人都被罗织进去,彼此牵扯、串联,然后向外蔓延,在挣扎中 把人引入逼仄的现实。比如徐凤与妹妹徐兰、妹夫刘杰夫及外甥刘子健的关系,刘杰夫面对故旧乡亲和资本积累间的关系以及徐兰与丈夫之间的关系等。

  这一主题其实在孙惠芬此前的创作中经常出现。对此,中篇小说《致无尽关系中》已有全面思考,在《生死十日谈》中为此也提供了丰满的血肉。到《后上塘书》,孙慧芬再一次把人在关系中的挣扎做了延伸性的补充。至此,可以说孙惠芬创作中的思考范式和逻辑体系已经建立起来。

  不过,我们看到,在《后上塘书》中,孙惠芬不是止于对疼痛和挣扎的宣泄,而是要以此来实现她的批判和反思。孙慧芬是一位贴地行走的作家,在往来 城乡的过程中,她始终将天平的一端向故乡倾斜,这使她近距离地、亲人般地观察乡土社会成为可能。在小说中,她把亲情、友情、乡情放在欲望和追逐之火上炙 烤,并在炙烤时达到批判的目的。比如徐琦(徐兰的姐姐)一家,因为要依靠刘杰夫的公司生活,便对凶手是谁的问题态度暧昧;再比如,徐凤的教师身份与其早年 为刘杰夫的“罪恶”埋单行为之间的冲突等等。这些都极其尖锐地刺破了我们对传统乡村的想象,在最紧密、最切近的层面上实现了对乡村现代化进程中有关道德问 题、伦理问题和文化问题的批判。

  中国乡村社会的最近30多年来,经历了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再到无“主体熟人社会”的流转。伴随着这一流转,乡村人也完成了从不走到出走再到 归来的转换,刘杰夫们正是这一流转过程的积极实践者、参与者。在这一进程中,附着于人的身上的文化属性,比如伦理观、道德感、义理秩序等悄然改变。在揭掉 原有的温情和装饰后,人性中假恶丑与真善美一样,都被尽情呈现。但这种呈现合理吗?我们是否真的就需要一种被异化了的亲情、友情和乡情?刘杰夫们在经历了 不走、出走和归来后,为此所付出的代价是否必需和值得?诸如此类,这是孙惠芬通过这部作品所着意和反思的。特别是通过批判和反思,实现了对所有人都进行道 义审判的目的。审判锋芒刺中内心,直抵底线。

  当然,小说也描写了刘杰夫们自身的伤痛以及在疗治伤痛过程中如何站立起来。现实的坚硬和艰深可能会使我们每个人都有无力之感,就像小说的叙述者 ——飘浮在大地上空的游魂徐兰一样。孙惠芬的可贵之处在于,她始终在努力,她通过刘杰夫放弃了开采矿山行为、通过徐凤那一封封直逼真相的信件来实现对这些 主人公的拯救,最终使他们重获新生。所有这些,让这部作品充满了坚毅和亮丽的色彩。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