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对敌政治攻势”——抗日战争回忆一则(胡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10日10:18 来源:中国艺术报 胡可

  “对敌政治攻势”这个词儿,只流行于抗日战争时期,今天已经不太有人知道了。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战线延长,为巩固其后方,更加紧了对我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封锁,我冀中平原一度被敌寇控制,晋察冀根据地缩 小,为度过困难而节衣缩食、精兵简政。但敌寇也处于困难之中,兵力不足、战斗力下降的弱点更加暴露。1942年,苏德战场出现转折,太平洋战场日寇开始被 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此时我军采取了“敌进我进”方针,用“对敌政治攻势”加强了对敌伪的瓦解。记得那时,“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晋察冀支部”的日 本朋友曾在1942年新年期间向边区周围日军据点寄送附有宣传品的“慰问袋” ,支部长宫本哲亲自带队到接敌区的集市上参加我们的演出,和我们一起对群众进行宣传。1942年4月,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组成了三个精干的演出队,在武装 掩护下深入到山西斗争严酷的敌占区进行秘密演出,给敌区人民以鼓舞,并通过伪军、敌伪组织人员的亲属对敌伪进行瓦解。除演唱抗日歌曲演出短剧外,辅以口头 宣传,讲战争形势,讲我党我军政策。那时常用的语言是:“一年打败希特勒,两年打败日本鬼” ,“日本鬼子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啦!是秋后的蚂蚱没有几天蹦跶头啦! ”“给敌人办事的,要留条后路,要‘身在曹营心在汉’ ! ”“死心塌地当汉奸的没有好下场! ”当年晋察冀的许多剧社都参加了对敌政治攻势,其效果十分明显,许多伪军、伪组织人员亲属叫回了自己的丈夫、儿子,有的逃跑投奔我方。

  “对敌政治攻势”当中演出的剧目,不少是根据现实材料创作的,多属于急就章,大都没有剧本保存下来,其中收效明显被人记得的,一是西北战地服务 团王黎创作的话剧《慰劳》 ,描写一名配合日寇作战的伪军队长,受到日寇嘉奖,日寇用抓来的中国女人“慰劳”他,而他见到的竟是家乡沦陷后自己失散的妻子。另一出是《张大嫂巧计救干 部》 ,剧情已不记得,日寇1942年对华中的大“扫荡”中,群众掩护我军伤员、掩护我党干部的动人事例极多,该剧写的“巧计”当是其中一例,此剧为三分区冲锋 剧社李树楷创作。再一出是西北战地服务团凌子风创作的《哈那寇》 ,写一个厌战的日本兵逃跑到老百姓家中引起的惊扰,老百姓从厌恶转为同情并予以掩护。我所在的军区抗敌剧社演出的有影响的戏剧有吴畏创作的《王七》 、崔品之创作的《弄巧成拙》 、謌焚创作的《弃暗投明》和我写的短剧《黑老虎》等。 《黑老虎》写我地下人员“黑老虎”被敌特捉住,对方准备去报功领赏,审问中“黑老虎”历数该敌特累累罪行及家庭亲属情况和当前战争形势,敌特由主动变为被 动,答应不再做坏事并把“黑老虎”放走。

  军区抗敌剧社于1942年4月派出了三个演出队深入山西五台、定襄、山(阴)代(县)崞(县)敌占区进行“对敌政治攻势” 。“山代崞”是敌寇控制严密的地区,我们活动的方式是:白天隐蔽在可靠的老乡家里,傍晚出发,趁夜色苍茫潜入预定的村庄。为防止汉奸向敌人据点告密,由掩 护我们的部队封锁住村庄的每个路口,行人只许进村不许出村;同时让伪保甲长通知各家各户到戏台前或学校广场看“八路军演戏” 。这些地区在抗战初期八路军在此开展过工作,后来地区变质,处于敌寇血腥统治之下,群众听说八路军来演戏,重又燃起了希望,我们演出前后也利用一切机会和 群众攀谈。演出完毕则迅速撤离,到另外村庄可靠老乡家隐蔽。这期政治攻势进行了半个月之久,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的一个演出 队在任务临近结束时遭到敌军的包围,突围中,女同志方璧牺牲、胡朋负伤,剧作者崔品之被俘后遭敌杀害,杜烽等几位同志跳崖摔伤,是“对敌政治攻势”中受损 失最重的一次。此后, 1944年春夏之交,我们在平西开荒生产以后,又在部队掩护下参加了房(山)涞(水)涿(县)地区以保卫麦收为目的的“对敌政治攻势” 。每晚紧张演出后紧接着匆忙地行军转移,穿行于冀北平原敌军碉楼据点间,白天就在地主宅院里隐蔽休息,已记不得到过哪些村庄。此后直到日寇投降,这种连续 作战般的“对敌政治攻势”也才告一结束。

  抗日战争期间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地处贫瘠山区,而戏剧团体之多、演出之繁盛,竟使历来与文化无缘的穷乡僻壤成为文化的绿洲,而敌寇占领下的北 平、天津反成为文化的荒漠。先是继庆祝军区成立二周年、边区政府成立二周年两次文艺会演之后,几个文艺团体联合演出了根据高尔基的小说改编的大型话剧《母 亲》 ;继而为了干部观众的需求,西战团、抗敌剧社、冀中火线剧社先后演出了我国名剧《雷雨》和《日出》 ;华北联大则根据教学的需要,演出了《钦差大臣》等俄国名剧和《带枪的人》等苏联名剧。1944年,反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苏联名剧《前线》和《俄罗斯 人》又相继展现于敌后的舞台。当时,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已成为敌后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指南,在深入群众斗争生活和学习借鉴中外文艺遗产的热潮中已开始涌现 出一批文艺佳作,就戏剧而言已涌现出《子弟兵和老百姓》 《李国瑞》等话剧佳作和《王秀鸾》等歌剧佳作,而村剧团活动的热潮中,已出现了《穷人乐》那样的典型。这一切,被后来的戏剧史家称之为“戏剧史上的奇观” 。联想到敌后战场出现的“对敌政治攻势” ,那种把文艺直接作为瓦解敌人的武器,文艺工作者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战斗豪情,又何尝不是“戏剧史上的奇观”呢。

栏目合办:中国艺术报社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