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呼唤中国电影的动画大片时代(陈旭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10日09:45 来源:光明日报 陈旭光

  《大圣归来》开启了中国动画电影的新时代。在未来,它是否也能引领一个中国电影的动画大片时代的到来?

  《大圣归来》显然已经是票房大片了,当然如果与好莱坞动画大片相比,从它的投入、某些制作手段、技术含量和艺术品质等看,可能还算不上是动画大片。但这部“现象级”的动画电影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贡献已颇可称道。超过8亿元人民币的票房奇迹不仅创造了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巅峰,并且带来了电影营销的“自来水”现象、电影投资的众筹模式等新话题。这使得《大圣归来》不论是在创意、制作、营销还是发行阶段,都有待总结,有可能为中国电影人提供许多难能可贵的经验。

  虽然《大圣归来》在叙事节奏上,个别情节的发展略显仓促,但总体而言,这个“受难英雄”自我成长的故事是比较完整的。这样一个“英雄成长”的故事对于当下那些在阴柔的、低幼龄化的动画世界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具有明显的励志意义。孙悟空本来就是一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最大的平民英雄形象。在《西游记》里,孙悟空要苦苦地学习,还要领悟师傅的暗示,最后才学会了七十二变。然而,《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在被如来压了500年,神力尽失以后忧愤焦虑痛苦,因为他眼看自己成为别人的神话传奇而名不副实,他要不断地跟自己盛名之下的“不自信”的“心魔”斗争。也许孙悟空与妖魔鬼怪的打斗固然重要,那是动漫动作场面的重要呈现方式。但对于孙悟空而言,也许更重要也更艰难的是与自己弱点的斗争,是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大圣归来》里的孙悟空非常富有人性味道,很与时俱进,仿佛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真实可爱的一员,他不仅要面子、爱虚荣盛名,而且还有心病以至于有“交往恐惧症”,这样一种新的孙悟空形象给观众很亲切很幽默很接地气的感觉。这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英雄形象。当然,最后通过江流儿的自我奉献式的牺牲,孙悟空终于焕发出了他的超能力,进而彰显了英雄归来的气势。然而,归来的不仅仅是大圣,不仅仅是英雄。因为我们听到了一个时代对英雄的呼唤,正是时代的需要,观众的精神需求呼唤了英雄的回归。

  在美学和文化方面,这是一部具有较为成熟的多元化的美学风格的电影。它一方面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有效地化用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华文化符号,同时,又向美系、日系动漫风格全面开放。在受众的多元开放上,它是跨越多年龄段的美学风格与文化表意的集汇,它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不同美学的不同需求。从受众的角度说,这是一部典型的“合家欢”电影,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改造,这部电影不仅吸引了小朋友对大圣的崇拜,也唤起了大人们对大圣的记忆,甚至唤起了部分中年观众对当年《大话西游》中孙悟空形象的回忆。从创作主体性的角度来讲,影片有一种包容性的文化建设心态。的确,美国可以拍《功夫熊猫》《花木兰》,我们拍自己的大圣,为何不能对它进行全新的改造,让在美系、日系动漫电影浸润下长大的青少年,在接受孙悟空这样的中国形象时多一点亲切感?

  无疑,这部电影的成功增强了我们对国产电影的信心。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曾经在古装大片的推动下焕发生机,但近几年,电影大片的生产与影响力明显衰落。一些小成本电影“以小博大”固然令人欣喜,但实际上充满偶然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重复性。成熟的电影工业和电影市场需要稳健的投资、成熟的受众市场和工业化、规范化的生产,甚至是可以预期的收入,“暴发户式”的成功不具有可持续性,反而助长投机心理和短视行为。

  在历年美国电影票房的前十位影片中,动画电影大片都占有三分之一的重要席位。相比之下,中国动画电影的文化影响力和市场潜力仍远未充分发掘。动画电影是青少年观众的神话,也是中老年观众的童话,它理应在塑造国家文化形象,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电影乃至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今天,像《大圣归来》这样的优秀中国动画电影唤起了我们的殷殷期待:它有全年龄段受众追求的自觉意识,有符合电影工业生产流程规律的运作方式,也有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畏,但又在艺术的再创造中秉持开放多元、有容乃大的从容心态——以《大圣归来》的成功为转折点,我们呼唤未来中国电影动画大片时代的到来。

  (作者陈旭光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