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纪实文学《血战归来》的诞生(张桂芝)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06日10:44 来源:人民政协报 张桂芝
张永兴张永兴

  《血战归来》是一篇纪实文学,于1933年5月开始发表在《新中华》半月刊上,署名为“立川”。其内容是依据“九一八”事变后,黑山县绿林首领高鹏振于1931年9月27日率先在辽西建立起义勇军英勇抗战以及这支抗日义勇军在历次对日军作战中的辉煌战绩而完成的。《血战归来》与当时其他新闻媒体侧重报道各路义勇军战果有所不同,侧重将义勇军英勇杀敌的细节和义勇军的经验、教训以及对于战斗的总结、评价一起呈献给读者,让文章更为生动、真实。

  这篇纪实文学作者真名叫做张永兴,这篇文章的内容则完全取材于作者自身参加、领导义勇军抗战的真实经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当天,张永兴正在沈阳,亲眼目睹日寇罪行。9月21日,他化装随难民去了北平。1931年9月27日,张永兴在北平西单奉天会馆参加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成立大会。会后,他把自己准备出关组织抗日武装力量的想法向救国会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允许。9月底,他只身来到沈阳,找到一位姓金的教师。这位金老师向他介绍了锦州黑山县朝北营子绿林英雄高鹏振的情况。高鹏振曾在文会中学读书,和金老师是师生关系。

  张永兴从金老师那里得知,高鹏振曾因不满官府的压迫而落草为寇,手中“有人有枪”,一直反抗日军欺压中国人。“九一八”事变当天,高鹏振正在养伤,他没等伤痊愈,就立即出院回辽西组建义勇军去了。

  张永兴请金老师给他写了介绍信,迅速去找高鹏振。高鹏振对张永兴的到来很高兴。张永兴建议把高鹏振成立的“镇北军”改为“东北国民救国军”,高鹏振欣然接受。1931年10月10日,“东北国民救国军”成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组建的义勇军队伍。

  为了提高高鹏振部义勇军的战斗力,11月6日,张永兴以北平救国会军事组的名义,邀请东北讲武堂第七期毕业生莫子超等20多位有经验的军事人才,到“东北国民救国军”中传授军事知识,进行军事训练,并对救国军进行整编。救国军经过张永兴的整编和训练后,“一时名誉大振,人民感慨无极!每人将家中上品食物,自行献出,以供救国军。救国军也感激人民招待之殷,纪律益加严明,人数也与日俱增”的局面,高鹏振对张永兴的组织和军事才能更加钦佩,士兵们都称他是救国军的“军师”。

  张永兴与高鹏振并肩战斗了4个多月,参与了“东北国民救国军”所有的军事活动,每次义勇军对日作战后,他都及时帮高鹏振总结经验教训。在军中,他和义勇军官兵一起,和日伪军勇敢拼杀。1932年春节前夕,张永兴奉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之命回到北平到救国会军事部工作,从此他离开了高鹏振部。当年12月,张永兴加入中国共产党。

  四个月在义勇军的亲身经历为张永兴提供了丰厚的素材。为了将东北义勇军英勇抗击日军的事迹展现给全国人民,张永兴回到北平后,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休息时间,最后终于创作完成了《血战归来》。

  《血战归来》以白描的手法,把作者的亲身经历系统、详实地向读者娓娓道来。虽然作者未加任何渲染和描绘,但那些惊心动魄的场面,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眼界大开。其中,1932年锦州沦陷后的第七天(1月11日)发生在黑山五台子的战斗特别精彩。当时日军一个中队把黑山五台子包围了,乡民们正面临一场灭顶之灾。高鹏振听后立即决定选300精锐骑兵,分三路冲向日军。300铁骑迅速将日军骑兵中队包围,“有的当时击毙,有的束手就捕。其中有十几个人,列成一行,由军官指挥,拔刀冲锋,逃出重围,后又迷路,被我军追及,打下三四个,其余几个算逃了性命”;有一个报号“黑手”的士兵,“他骑马追上一个日本军官,那日本军官正要举枪打他,他从马上跳下来,把日本军官活活地按倒在地,用枪托打死”,其描述让读者犹如置身于战场。

  这部纪实文学共分26章,近3万字,副题为《关外义勇军抗日纪实》,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辽西民众同仇敌忾、自发组织起来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真实情况。1933年5月和6月,文章在《新中华》第一卷第九期、第十期、第十一期上连载,在当时立即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同时也为后人研究义勇军历史留下了的一部珍贵的史料。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