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王树增:全景视角书写全民族抗战史(陈龙)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06日10:31 来源:太原日报 陈 龙

  日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战争》在北京举行了发布会,受到出版界的关注。随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 活动主题展览等情况发布会”上将《抗日战争》列为重点主题图书。该书作者王树增历时6年,站在全民族抗战的视角上,以180万字的篇幅全景式地展现了抗日 战争。首部全景式展现民族抗战的历史著作

  王树增是著名的军事文学作家,他的“战争系列”包括《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等作品曾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鲁迅文学奖、中国政 府出版奖等奖项。面对抗日战争的题材,王树增搜集档案资料,先后到各个战场和档案馆查阅史料,并赴日本、台湾等地考察,最终花费6年时间完成了这部长达 180万字的三卷本史诗巨作《抗日战争》。

  面对此前大量的抗日战争题材作品,王树增为自己提出了独特而鲜明的要求:以非虚构文学的形式,全景式展现这场全民族抗战,弘扬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

  何谓非虚构战争文学?王树增说,就是不能虚构历史细节。“一开始,我就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力求按照非虚构类作品的写作原则去写作。从细节到人 物更不要说情节了,它必须有史可依。”为了保证史实的严谨,作者花费了十余年精力积累档案、史料,又通过大量的对比、筛查、鉴别,花费6年时间写成。

  王树增的战争系列图书之所以能够得到读者信任,很大原因在于材料的真实与感性的统一。他以“战争系列”第一部《朝鲜战争》为例说明自己对材料考 证的苛刻,要写一个小小的战斗,双方哪怕就投入一个排的兵力,他也必须通过各方资料查证敌方美军排长的姓名、籍贯,尽可能查到他的家庭背景。“如果这些档 案我心里没底的话我就不写这场战斗,我已经苛刻到这个份上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的每一部作品都得用时五六年。”

  但王树增依然把自己的写作视为文学,而与军史、战史区别开来。他认为,文学是人学,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托,去解读当时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况。因 此在描写抗日战争的大小战役和其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同时,他在英雄人物形象的书写上也毫不吝惜笔墨,以此弘扬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精神。

  王树增认为,作家有责任在作品中向读者提供具有个性色彩的历史认知,这对作家的才华和综合文化素养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坦言,写这部书的过程 中,最大的难点是对历史的解读和认知,这要求作家不但有文学素养,还要有历史学、美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的素养。为了保证言必有据,他引用了数万条注 释,让他对抗日战争的叙述置身于历史文献和档案的可靠性之中。

  一部中华民族共御外侮的心灵史写作这段惊心动魄、旷日持久的战争,王树增深切地感受到民族灵魂的激荡。“尽管抗日战争已经胜利70年,我们对这 场战争的认识却渐渐疏远,这个民族熬过了多少苦难时光,我们作为后人,有什么理由能把这段时光遗忘掉?”王树增把自己的战争史写作视为一部民族心灵史的梳 理。

  在《抗日战争》第一卷的序言中,王树增通过纵深的历史视角、文化分析和广阔的国际眼光挖出了日本对外侵略的源头,指出日本军国主义者全面对中国进行侵略战争并不是偶然事件,观点发人深省。

  在史学观念上,王树增坚持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他运用大量史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场上的中流砥柱这一观点,用可信的笔触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大局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对历史的呈现中,王树增不仅写到了冲锋陷阵、为国捐躯的将士,还顾及到抗战后方的百姓、漂泊海外的华侨华人为国家所作出的巨大牺牲,“每每读 到那些细节,都让人潸然泪下。这些具体的人物和事迹,才让你感受到中国人的坚韧,让你感受到中华民族决不会亡。”通过对抗战将士和普通人民捐躯报国的描 写,他希望唤起当代中国人的英雄气质,重塑中华民族的脊梁。

  王树增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站在全民族抗战的立场上,通过还原历史大势和无数个细节,树立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好汉的丰碑形象,肯定了中国人民“不 屈服”的精神。他说:“那时候最高的意识形态的核心就是拯救民族危亡,就是这个民族不能亡国,这个民族不能沦落成异族的奴隶,要保持这个民族的自尊和它的 生存权利。”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