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姹紫嫣红春满园——对军旅女作家的扫描与思考(水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06日10:28 来源:太原日报 水玉

  新中国成立以来,军旅女作家以独特的风格和出色的成就,为军旅文学的丰富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创作题材多元化、语言风格多元化、

  文化思考多元化的创作态势。这里,我们将新中国成立后军事文学发展史划分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八九十年代和新世纪三个阶段,相对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军 旅女作家群。

  新中国成立初期,军旅文学几乎是男性作家的天下,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为数不多的军旅女作家才开始登上舞台,以革命战争为题材进行创作,如

  茹志鹃的《百合花》、刘真的《英雄的乐章》和《长长的流水》、杨沫的《芳菲之歌》、李纳的《涓涓流水》、曾克的《战地婚筵》等,形成了军旅文学“万绿丛中 一点红”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后,许多“50后”“60后”青年女军人投身文学领域。这些军旅女作家的代表人物有王海鸰、成平、丁小琦、严歌苓、庞天舒、项小米、

  毕淑敏、裘山山、姜安、王曼玲、张慧敏、马晓丽、燕燕等。上世纪80年代,军旅女作家们大都以中篇小说名世,如庞天舒的《蓝旗兵巴图鲁》、项小米的《遥远

  的三色槿》、裘山山的《男婚女嫁》、姜安的《远去的骑士》等。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项小米、马晓丽、裘山山等为代表的女作家在军旅长篇小说创作中迅速崛

  起。裘山山的《我在天堂等你》、项小米的《英雄无语》、马晓丽的《楚河汉界》、姜安的《走出硝烟的女神》及庞天舒的《落日之战》等长篇陆续问世,她们以特 有的视角切入战争和军营,为女性写作开辟了新的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入新世纪,一些女作家坚守军营,并在历练中逐渐成熟起来,挑起军旅文学的大梁。如庞天舒的《红舞鞋》、刘静的《戎装女人》、王秋燕的《向天倾

  诉》、温燕霞的《红翻天》、王凤英的《雄虓图》等,成为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的硕果。中篇小说也有重要收获,如裘山山的《落花时节》、马晓丽的《云端》、王

  曼玲的《惊马》等。军旅散文创作除了宏大叙事之外,还涌现出大量具有纪实风格和人生睿智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在外部世界和自我内心之间 的矛盾与冲突中,寻找着人类的真善美,表达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军人情怀和人文关怀。

  冷静观之,我们也要看到,军旅女作家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问题日益凸显。军旅文学要打造新高地,当前紧迫的是要培养一个庞大坚实的立足军营、坚守阵地的军旅女作家群体,不断增加人才储备。对此,有以下几组关系值得思考。

  立足军营、坚守阵地,要处理好“进”与“出”的关系。一方面要鼓励更多的女军人进入军旅文学创作队伍,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人才流失,尤其是隐性流

  失。有的女作家虽身在军营,却逐步向社会天地延伸与敞开,着力刻画那些远离部队的人物或部队边角里的个人心事,这算是隐性流失。作为军旅作家,根在军营, 创作源泉在军营,理当全力以赴为军旅文学的创作与发展尽心尽责。

  立足军营、坚守阵地,要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所谓“上”,即密切关注和跟进新军事变革的伟大实践,并完成艺术转化;所谓“下”,即深入基层,把握广大官兵的脉搏与广阔军营的现实矛盾,及时书写当下军旅生活,反映当代军人的真情实感。

  立足军营、坚守阵地,要处理好“面”与“点”的关系。军旅女作家在军事文学创作上,既要熟悉广泛的“面”上的东西,又要善于在一个“点”上“掘深井”。裘山山10次进藏采访收集十八军进军西藏的素材,目前,反映十八军进藏历史的文艺作品,大家公认她是代表性人物。

  立足军营、坚守阵地,要处理好“守”与“变”的关系。如今,军旅女作家们生活的外部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作家们既要适应时代变迁,又要守住根本

  底线。产量要多、速度要快的市场需求与生活沉淀、艺术精湛的文学创作是有矛盾的,会过多地消耗作家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因此,军旅女作家必须坚守军旅文

  学的核心价值和写作伦理,保持军旅文学的风骨与底色,避免在娱乐化、商品化的汹涌浪潮间随波逐流。只有大家都遵循这样的军旅艺术规律,才能构建军旅文学的 恒久魅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