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呼唤战争文学的英雄魂魄(徐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06日10:19 来源:太原日报 徐剑

  战争文学对于一个民族英雄史观的形成与引领,有着别的文艺门类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此,我们不能不认真思考中国战争文学的曾经辉煌、现实问题与未

  来前景,重新呼唤战争文学的英雄魂魄,以期通过战争文学的扛鼎之作、传世之作,重振中国战争文学的光荣与梦想。战争文学从不放弃对江山家国的忧患,从来都

  追求情感激烈、高潮迭起的史诗交响,以期完成英雄人格的建构和重塑战争文学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朵奇葩。优秀的战争文学作品必然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 至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英雄叙事,堪称民族传奇和英雄史诗的壮烈画卷。

  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我们迎来红色战争文学的第一个高峰期,一批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走来的军旅作家,来不及掸掉身上的烟尘,

  凭借对战争中生死存亡的真实体验与刻骨感受,留下《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红岩》《保卫延安》等一大批优秀作品。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从文学

  的体量上,不过是一篇战地速写,几行白描之笔,却让人们深深地触摸到了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的精神品质、英雄气概与血性担当。一场松骨峰血战,将一支穿着草

  鞋与单衣的人民军队如何能够战胜武装到牙齿的强大敌人的英雄本色展现在人们面前,每个人读到它,心灵都会受到极大震撼。特别是后来经历过长征的将帅们所写 的《星火燎原》《红旗飘飘》等红色经典,今天读来,仍旧让我们血脉偾张。

  上个世纪80年代,以一场边境作战为发轫,由刘白羽带队,百名军旅作家踏着硝烟上前线,形成一次中国当代军旅作家的集体冲锋,也引发了上个世纪 80年代中国当代军事文学的一次新高潮。《高山下的花环》《西线轶事》《凯旋在子夜》《亚细亚瀑布》《穿越死亡》令人记忆犹新。

  文学的功能就是这样,当一个国家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一支军队面临着战局胜负之时,它总是以其对军人的精神、心灵、情感乃至最深层的人性之光的

  深入发掘,以最酣畅淋漓的独特扫描与灵魂独白,以强烈的情感大潮撞击读者,引起心灵的共鸣,并深深地触及人们的灵魂。由此,作品中的一个人、一个情节、一

  个细节,都可能影响人一生的思考。可见,战争文学从来都以对人类的和平与安定、光明与文明为诉求,从不放弃对江山家国的忧患,从来都追求情感激烈、高潮迭 起的史诗交响,以期完成英雄人格的建构和重塑。

  当代中国战争文学的影响力,需要跟上强军兴军的时代步伐,需要满足读者对于优秀战争文学作品的热切期待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战争文学的浪潮

  并未持续久远。随后,由寻根文学引领,暂短出现的“农家军歌”的书写与叙事,也只是惊鸿一瞥,很快沉寂于中国文学天空里。此后多年间,尽管也出现了《突出 重围》《亮剑》《历史的天空》《士兵突击》等作品,但多由影视为拉动,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战争文学的阅读现状。

  中国的战争文学仍在路上。当下战争文学的困境,或者说当代军旅文学之病症表现在哪里,原因何在?

  远离战争场景。战争文学最大的魅力在于金戈铁马的战争书写。今天,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早已经成了一抹遥远的记忆,以坦克为陆战之王的机械化战争也 在我们的身后渐行渐远,以二百米距离步兵分队的战术攻势,以体魄意志勇气毅力为支撑的短兵相接、刺刀见红,将来会越来越少。未来战争所呈现的信息体系之

  战,波诡云谲,不同于过去的刀光剑影;远程精确制导打击,变幻莫测,不同于旧时的炮火硝烟。然而,战争所带给文学的精神之核却是亘古不变的。生与死、爱与

  恨、光荣与毁灭、失败与胜利、战争与和平等,都是战争文学永远无法回避的主题。惟其描写它,战争文学才会有魅力;惟其表现战争之中人性的光辉,战争文学最

  大亮点才能够得到张扬。然而,近几代军旅作家中有过战争体验的作家凤毛麟角,对战争知识的缺乏使许多作家对战争题材望而却步。因此,当下中国战争文学的叙

  事,少了战争的描写,多了和平年代军营故事;少了金戈铁马的喋血沙场,多了平淡无奇的和平树下的低吟浅唱,读者自然不买账,当代军事文学自然就失去了很大 的读者市场。

  规避现实矛盾。当下的军营并不是封闭的,它依旧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缩影。因此,社会上的各种弊端、矛盾和负面现象,无一不投影到军营之中来。

  然而,纵观当下军旅作家的创作,描写和平年代的军营故事居多,少有矛盾,少有交锋,只有许多类似表扬稿的歌唱,提供给读者的作品显得琐碎而乏味、苍白而无 力,自然也就降低了军事文学的精神品质与文学品相。

  此外,军事学学养的缺失、叙事手法陈旧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不少军旅作家对于高科技战争、军事战略学、军事谋划学、军事技术学等知识兴趣不大。不

  少作品缺乏对世界一流文学作品叙事手法的借鉴和参考,特别是对于主旋律之下的宏叙事不注重重与轻、大与小、刚与柔、崇高与平凡、伟大与渺小、雄壮与温婉的 关系,一味地高,一味地刚,也让人觉得离文学和艺术远之又远。

  军旅作家应对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与英雄人物心生敬畏,肩负起创作战争文学鸿篇巨制的历史担当

  战争文学的中兴与辉煌、战争文学的普及与流行,还得靠文学作品本身,靠作家自救图存。因为这些,我以为须在以下方面努力。

  对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与英雄人物心生敬畏。人类的历史何其漫长,个人的生命何其短暂。不是每个人都能以短暂的生命辉映历史,惟以生命洞照历史长

  河的,那就是我们这支曾经穿着草鞋从井冈山、从长征、从太行山走来的人民军队所创造的英雄传奇。一支军队的辉煌历史,是一个民族精神谱系中的黄钟大吕,而

  英雄则是这个精神谱系中的坐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几次边境作战中创造的战争传奇,仍旧是军事文学淘不尽的文学富矿和精神深井。我们应该敬畏它、走 近它,去汲取历史营养,挖掘战争文学的富矿。

  调整战争文学的叙事视角,精神姿势要上扬,自我姿态要落地。面对光怪离奇的未来战争,面对变幻莫测的战场势态,面对人类的战争与和平,一个真正

  的军旅文学作家必须具有丰沛的精神素养、情感素养、军事学术素养。面对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能不能选择一个更高、更巧妙的视角,能不能以一种历史、哲学和美 学的眼光进行精神高远的穿越和创造,这都在考验着军旅作者的能力。

  军旅作家应该有写战争文学鸿篇巨制的历史担当。对于军旅作家的写作而言,一生都直面这么几个词:战争、和平、正义、文明、精神、命运等。古今中外的精品之作、扛鼎之作、传世之作,无一不是在这些文学元素上有独到发现与深邃挖掘。

  将战争文学的落点,对准为打赢战争作准备的小人物。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而创造战争奇迹和神话的,仍然是那些普通的士兵。《士兵突击》的成 功,就在于作者将军事文学的落点对准了小人物。文学是人学,战争文学最打动人的地方,乃是普通人人性深处、灵魂深处最软柔、最脆弱、最温婉、最感动、也最

  善良的情感世界。塑造新时代的士兵形象,把笔触对准那些名不见经传却矢志强军的小人物,并有意识地从他们的身上挖掘出这个时代的精神事件,将成为当代战争 文学的重要突破口。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