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洗尽铅华见真淳(马忠)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05日09:41 来源:中国作家网 马 忠

  陈忠实散文《不能忘却的追忆》,《人民文学》2015年第1期

  洗尽铅华见真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陈年旧事,过往既已沉淀,便是一种文化,一种历史。如果要将其写成文学作品,首先需要想清楚,你与所写的生活是什么关系?如何认识?意义何在?陈忠实的散文《不能忘却的追忆》作了很好的回答。

  散文由“走进小岗村”、“我们村的安徽菜贩”、“惊天动地‘万言书’”、“绝望终未绝”4篇构成,分别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被称为“三年困难时期”安徽小岗村村长严俊昌、逃难到关中卖菜的“安徽人”以及陕西户县农民杨伟名、贾生财、赵振离的故事。

  文章开头“走进安徽省小岗村时,心情很不平静”,由眼前之景写起,触景生情、追忆往事,行文并未受此缚束,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自由穿行,现 实观照与历史叙事相互交错。一个生活的智者,常常是从生活中回首步入往事,又从回首往事里昂首走出来,走向更美好的生活。正因如此,作者在见到他心目中伟 大的农民严俊昌之后,才由衷地发出了“我在欣慰的同时,更多的是恍如隔世的感慨”。对于历史、对于记忆中的人和事,作者始终是心存敬畏的。对豁出命来搞土 地“大包干”的严俊昌,不远千里逃难到“我们村”每天赶集卖菜的安徽人,他没有过多的评说。有的,只是深情地描摹以往岁月中一件件细小而记忆深刻的往事, 超越于尘世中的烦杂,穿越于茫茫无限的时空和浮云,把自己如一叶扁舟一样轻悠悠地荡漾在静静的湖水中。“他们在生存危机来临时各自选择了求生的途径,也让 我加深了对他们的理解”,表现出作者高远淡然的人生境界,阅尽人世沧桑的宽厚仁义。

  拂去一切伪饰,甚至完全抛开写作技巧,将自己生命中重要的记忆片段娓娓道来,是这篇散文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追忆杨伟名时,“我”以大量的历史 资料和“他述”两种叙事视角,还原了这位被称为“伟大的农民思想家”的悲剧人生。恰恰是杨伟名们当年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和无所畏惧的行为,使得“一号文 件”的诞生和实施成为必然。只是,春天来得太晚,时间已然过去30年。这不仅是杨伟名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和国家的悲剧。

  这篇散文里,作者始终是以一个“追忆者”的身份在讲述,其中不乏感人的细节。比如:杨伟名被造反派批斗、他和妻子双双自杀,以及作者与当年事件 的幸存者刘景华见面的种种情形和场面,无不在平实的记述中因为“真”而蕴含着“力”,因为“力”又突出了“美”,从而更加深了“悲”的色彩。

  这篇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语言质朴,犹如泥土一般朴实无华,如同一位智慧的老农在讲述岁月的变迁,在“土气”中彰显着大气。这同作者的诚挚和坦荡 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洗尽铅华的“笨拙”。同时,作家摆脱了对生活表象的记录,而是在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升华磨砺之后,感慨系之,吐纳为一种饱经沧桑的 睿智和超然,如同苍凉的古筝独奏,声声撞击人的心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