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语文教育:须走出价值观迷恋和知识膜拜的双重误区(余党绪)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03日09:5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余党绪

语文教育必须走出价值观迷恋和知识膜拜的双重误区,构建以表达能力与思维方式(核心是批判性思维)的培育为导向的现代语文教学体系。

语文教育:须走出价值观迷恋和知识膜拜的双重误区

“中学生思辨读本”,余党绪等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四本书:诗歌、杂文、时文和名著

  最近,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中学生思辨读本”书系,一套四本:《古典诗歌的生命情怀》《现代杂文的思想批判》《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 《经典名著的人生智慧》。这四本书,集中体现了我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探索。此前,笔者出版过一本《公民表达与写作教学》,比较集中地 探讨了在写作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问题。

  《古典诗歌的生命情怀》。古人主张,读诗贵在诵读沉潜;而今的中高考,又引进了诗歌鉴赏。我觉得,诵读有益,鉴赏无妨,但基础还是理解,理 解的核心,则是诗人们千姿百态的人生中所蕴含的生命真谛。“生命”与“人生”,内涵不同。“人生”常与经验、智慧、指南这样的词语组合,经验可以分享,可 以借鉴,可见“人生”更强调生命的社会内涵。但“生命”则不然。与“生命”组合在一起的,常是感悟、体验、密码这样的词,这些词语总给人隐幽莫测之感。生 命是神秘的,独一无二的,难以理性的语言来传达。如果说“人生”是现实的、功利的和扩张的,那么,“生命”则是具有更多个体的和超越的色彩。

  为了更好的理解诗歌,我将精选的99首诗歌按照主题分为十类:生与死,情与怨,功与名,家与国,物与我,穷与达,进与退,今与昔,离与合, 悲与欢,基本上囊括了一个传统诗人所要面对的社会命题、所要经历的生命境遇和所要解决的人生问题。其实,当代人的生存,与他们也大体相似。

  《现代杂文的思想批判》。杂文的思维方式,呈现出强烈的批判性:质疑、求异、发散、联想……杂文天然不安分,不因循。好的杂文,总能在司空 见惯的现象或者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某些悖谬之处,让我们不再习以为常,不再视若无睹,不再心安理得。它以一种直抵根基的单纯,来对抗我们自以为是的老 练;以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偏执,来打破我们自以为是的圆润;以一种玩世不恭的反讽,来挑战我们自以为是的成熟。杂文,是愚昧、迷信和圆滑的天敌。鲁迅把 杂文比作“小小的显微镜”,它“也照秽水,也看脓汁”。杂文的价值,正在于它激浊扬清,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任何进入教学活动的阅读,都应该是组织性的,应有明确的价值追求和组织结构。杂文阅读,我看重的是其强烈的思想冲击力与丰厚的逻辑思辨力。 十个主题的设立,呼应的是学生的精神成长与人格成长: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公民意识,理性精神,质疑能力,悲悯情怀,回到常识,坚守良知,拒绝遗忘,审美 人生。在成长过程中,这些话题都是难以回避的。当然,考虑到中学生具体的文化与心理状况,我回避了那些直板叫骂的杂文、阴阳怪气的杂文,或者一根筋拉偏架 认死理的杂文。

  《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十多年来,我一直坚持“万字时文”的阅读实验,以弥补教材课文篇幅短、容量小、题材单调、主题狭窄的缺陷。著名语 文学术杂志《语文学习》曾就此做过详细的调查和长篇报道,受到许多同行的关注与肯定。本书收集35篇作品,从我十多年积累的500多篇时文中选出,都是学 生认可和喜欢的精品。所谓“万字”,强调的是读物在长度、容量和难度上的挑战性,同时也暗示了其在内容建构上的理性化与思辨性。我发现,学生感兴趣的,多 是以文化眼光观照人物、历史、思想、典籍等内容的思辨性的文章。这也是本书分为人物、历史、思想、典籍、世态五部分的原因。

  “万字时文”的阅读,力图改变低水平的简单重复的“浅阅读”现状,逼使学生不得不以“仰望”的姿态来阅读,以探究的心态来阅读,在“跳一跳,摘桃子”的阅读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知识层次、阅读素养与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力和文化思辨力。

  《经典名著的人生智慧》。我一直试图引导学生读几本完整的名著,并将名著的阅读教学定位在“人生智慧的理性反思”上。好的经典一定是人生的 教科书,它所呈现的生命形式与人生内容,正是我们省察人生和借鉴他人智慧的“镜子”。借助名著,我与学生展开了关于人生、关于生命的对话。与其说我与学生 分享的是一部著作,还不如说分享的是我的人生感悟。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的生命才散发出了一个语文教师的人文意义。而我的学生们,在共享我的体验时,也 或多或少的给了我智慧与力量。我一直觉得,师生是一种彼此见证的关系:我见证你的成长,你见证我的衰老。

  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九部名著与你一起思考九个人生问题”。在写作过程中,我有意将九部名著的内容关联起来,尽可能形成一个互相照应、彼此互 文的关系。四本书的命名,体现了我对不同阅读内容的功能定位:诗歌的阅读重在生命体验的感悟,名著的阅读则重在人生经验的借鉴;“当代时文”立足于视野的 开拓与文化的思辨;“现代杂文”的阅读,则立足于思想的冲击与观念的对话。四本书在思想与视野上形成一个互文与互补的关系,共同的功能指向,则是一个理 念:理性精神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一个理念:以“思维方式”的培育为核心

  语文教育始终在改革,但遗憾的是,改革始终停留在“进一步,退两步”的折腾之中,能够凝结下来的改革成果非常有限。发轫于本世纪初的课改, 初衷是革除琐细无聊的文本分析(于漪老师命名为“碎尸万段”)以及知识的恶性膨胀,而用来革除弊端的武器,就是所谓的“人文精神”以及与其相匹配的生命感 悟、精神共鸣与灵性的张扬。在强大的行政推动与舆论压力下,文本分析与知识教学一时间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取而代之的则是所谓的“整体感悟”。结果, “碎尸万段”倒是没了,但抛弃了文本分析、缺乏知识内涵的所谓“感悟”,也彻底落了空。教师的手脚被严重束缚,上课不敢开讲,一开讲便背上了“碎尸万段” 的骂名。于是,便明智地选择做一个“主持人”,负责启动讨论,负责宣布下课,课堂的黄金时间则交给学生去做生命感悟与个性对话。可以想见,缺乏文本解析的 所谓感悟,缺乏教师高水平引导的所谓对话,只不过是“从表面到表面,作无效低效的滑行”(孙绍振先生语)!

  可悲的是,被钱梦龙先生美誉为“课堂主导”的教师,倒成了课堂上的木偶、摆设和局外人。更悲哀的是,这糟糕的局面竟然持续了近十年。其实, 一线教师何尝不知这“整体感悟”的荒唐!记得某年黄玉峰老师上了一节《世间最美的坟墓》,从头到尾“满堂灌”,竟然赢得了众多的喝彩和掌声。黄老师每以 “语文教育的叛徒”自居。其实,单从“满堂灌”这个方法看,这是算不了“叛徒”的。这本来就是传统语文教育的手段之一。黄老师的可贵在于他的理性与坚守。

  语文教改总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我们常用“矫枉过正”来为这种纠错行为辩护。在我看来,这恐怕首先是我们的认识与思路本身错了。价 值与知识,本不是一个相反相成的关系,也不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对应。价值膨胀并不必然导致知识弱化,而知识扩张并不必然妨害价值的传导。始终在价值与知识之 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带来的只能是一轮又一轮的折腾,当然还有日甚一日的疲惫与失望。

  抽象的价值必然是空洞的,知识的碎片是没有意义的。对价值的过度迷恋必然让语文教学走向空洞,而对知识的膜拜与无度的强化,必然让语文教学失去自己的灵魂。现代社会早就走出了价值迷恋与知识膜拜的误区。为什么语文教育始终走不出这个左右摇摆的怪圈?

  语文教育必须走出价值观迷恋和知识膜拜的双重误区,构建以表达能力与思维方式(核心是批判性思维)的培育为导向的现代语文教学体系。

  思维方式上关涉价值观,下关涉知识,是价值与知识的通道。人的价值观必然表现为他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他的知识积累也必然凝结他的思维方式。不能内化为思维方式的价值驯化是无效的,不能思维整合与内化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

  以“思维方式”的培育为核心,才能彻底摆脱左右摇摆所带来的动荡。与价值相比,思维方式在教学上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检测性;与知识相比,思维方式具有可整合性与可生产性。强化思维方式的培育,可望根治眼下语文教育在人文教育上空洞无力、在知识教学上零散无效的弊端。

  语言是表达工具,也是思维方式,语言教学也是塑造民族思维的主要通道。从民族思维的传统与社会发展的现实看,理性精神的启蒙与批判性思维的 培养也是最迫切的,刻不容缓。现代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结构性的阅读与组织性的写作等教学行为,克服民族思维的弊端,改善民族思维的质量。在 我看来,理性精神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当务之急,刻不容缓——语文教改需要它,社会建设要需要它。

  这就是丛书的理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