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为当代读者提供精神启迪(王树增)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31日10:26 来源:河北日报 王树增

  我之所以把《抗日战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这部书放在战争系列的最后一部,就是因为写作难度太大了。长期以来,没有十分的把握,我不敢下手。虽然这次写完了,但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也没有十分把握。战争系列不是按照历史编年体的方式进行排序的,基本上是想明白一部写一部。我最早写的一部是《朝鲜战争》。因为我作为一个军人,档案资料接触的时间长一点。第二部写的是《长征》。第三部是《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放到最后,恐怕它的难度最大,至少有两个难度。

  第一个难度,史料之浩瀚令我们难以想象。如果想穷尽抗日战争的所有档案和史料,我觉得这是不大可能的一件事情,因为它牵扯的面非常之广。首先要研究日本史,其次要研究百年以来中日关系史,得搞明白,才能知道战争的来龙去脉。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后,牵涉到盟军的问题,又是国际化的战争,所以它牵涉到的档案和史料,非常浩瀚。第二个难度就是认知的问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历史话题,至今还在热议不衰。我知道读者在想什么,所以尽可能地靠近他们的心理。

  我的写作基本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史料的研读、采访和收集。这个阶段花的时间最长,尤其是史料的核对、筛选。这次写的是抗战史,它的战役之多、战役之复杂难以想象,我必须核对关于这场战争的所有史料。其中许多史料都难免有水分,有谬误。如果不进行对比,其中的谬误是甄别不出来的。这是最艰苦的第一阶段。第二就是写作阶段,那就是把自己关到屋子里,没事就不出门,不下楼,脑子里想的也全都是关于这部书的。坦白说,写作确实是个体力活,要看你能否坚持到最后。

  抗日战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之所以回顾它,是因为当代中国是有这个精神需求的。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军民抗击外族侵略经历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同时也是最终取得胜利的一场伟大的战争。这场战争的突出特点就是这块土地上的军民用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来坚持这场战争直到取得胜利,托举着这个民族的血脉。因此,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以及“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发布的《告全国同胞书》,实际上都贯穿了这样一个思维导向,那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是打不倒的,我们要用自己的血肉来保住这个民族的血脉,要取得近代以来第一场捍卫民族尊严的胜利。

  骤然面对这样惨烈的战争,我们拿什么来保证不亡国灭种?我想这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一大考验。顺着这个思路,就可以读懂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为什么如此。同时,也可以在我们前辈的身上汲取一点营养。这些营养能够使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建立起来,使我们的精神健全起来,使我们民族复兴的梦想能够早日实现。

  中华民族抗战的决心是坚定的。因此,在漫长的抗日战争当中,数以千万计的军民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先辈们的献身精神至今令我们敬仰。如果忘却了这段历史,对他们不公平,对中国历史不公平,对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也是不公平的。中华民族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可能在历史的某一时刻需要我们的青年人献出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在这种考验面前,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或者说只有一种精神能够支撑着我们——向前辈致敬、向前辈学习,为我们的民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写这本书和之前所有的战争系列著作一样,就是为当代中国而写,为当代中国青年读者而写。希望青年读者们能够喜欢。

  我表面上写的是战争进程,实际上是想给当代读者提供一种精神上的启迪。能否做到这一点,我不敢说,但我正在努力这样去做。

  作者简介

  王树增,1952年生于北京,著名军旅作家,以战争题材作品创作为主,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非虚构中国近代史系列《1901》《1911》等。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图书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