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报告文学的抗战叙事(丁晓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29日08:30 来源:中国作家网 丁晓原

  ■编者的话  

  报告文学是离时代、历史和现实最近的文体。在对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记述中,报告文学从未缺席。

  丁晓原的这篇文章,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回 顾和梳理了抗战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和影响。作者在文中重点介绍了丘东平、碧野等人的作品,并且从中发现了现代报告文学抗战叙事中最为重要的精神资源:“无 论是战争还是和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需要我们凝聚民族的情感,生成百折不挠的爱国伟力。”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叙事(三)

报告文学的抗战叙事

□丁晓原

①夏衍(1900-1995) ①夏衍(1900-1995)
①夏衍(1900-1995) ②《包身工》,夏衍著 ③《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钱杏邨编②《包身工》,夏衍著
①夏衍(1900-1995) ②《包身工》,夏衍著 ③《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钱杏邨编 ③《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钱杏邨编

  现代报告文学的抗战叙事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精神价值和非虚构写作的艺术价值。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我们重读以特殊方式记载那段历史的报告文学,尽管其中很多作品是急就章,但依然 会有许多的认知和感想。存录战争的巨大灾难,是为了使后人勿忘历史,向往和平;而更为重要的是,在空前的历史劫难中,我们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启悟。

  作为近代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体,中国的报告文学以其特有的方式实录和存活了甲午风云、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重大的历史事件,而抗日战 争则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书写最为集中、充分的重大题材类型。中国报告文学的抗战叙事,是一部中华民族惨遭杀戮、备受欺凌的苦难叙事,更是一曲激扬着全民族 同仇敌忾、救亡图存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正气歌。

  中国报告文学文体至20世纪30年代开始成为一种自立的文体。1936年发表在《光明》创刊号上夏衍的《包身工》是一部“可称在中国的报告文学 上开创了新的记录”的作品。这部现代报告文学的“第一名篇”其背景与日本侵华直接关联。作品所写的“包身工”,就是在“东洋纱厂”失去自由而劳作的苦工。 正如作品中写的,“一·二八”战争之后,日本厂家对于这种特殊的廉价‘机器’的需要突然地增加起来”。“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 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包身工》是对日本侵华、残酷 压榨中国人民的血泪控诉。

  报告文学真实、快捷反映现实的文体特长,特别顺应了报告民族大事件、时代大主题的现实需要。钱杏邨(阿英)主持选编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是 现代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集。这里的“上海事变”,就是指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上海,上海军民进行英勇抗击的事件。许多作者以纪实的方式对 这一事变作了迅速的反映:“在文笔活动方面,产生最多的,是近乎Reportage的形式的一种新闻报告;应用了适应于这一事变的断片叙述的报告文学的形 式,作家们传达了关于‘一·二八’以后各方面的事实。”

  抗日战争的兴起,促成了作为时代文体的报告文学迅速发展,使之成为当时颇具规模、深有影响力的主流文体。对此,以群在《抗战以来的报告文学》中 有过具体的描述:“一切的文艺刊物都以最大的地位(十分之七八)发表报告文学;读者以最大的热忱期待着每一篇新的报告文学的刊布;既成的作家(不论小说家 或诗人或散文家或评论家),十分之八九都写过几篇报告。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报告文学就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会刊《抗战文艺》先 后举办过“保卫大武汉”“轰炸特辑”等征文,发表了大量的作品。坚守在“孤岛”的文艺工作者于1939年编辑出版了《上海一日》,以此反映“八·一三”沪 战后一年间上海的生活见闻。当时有许多革命的、进步的报刊和出版机构十分重视报告文学这一时代的“轻骑兵”,如《解放日报》《晋察冀日报》《新华日报》 《救亡日报》《烽火》《文艺阵地》《七月》等发表大量的报告文学作品,上海杂志公司等刊行《战地报告丛刊》(包括碧野《北方的原野》、曾克《在汤阴火 线》、姚雪垠《战地书简》)和《战地生活丛刊》(包括罗烽《莫云与韩尔谟少尉》、舒群《西线随征记》、刘白羽和王余杞《八路军七将领》)等丛书。

  抗日战争时期,报告文学成为一种大众的文体。写作报告文学的作者非常广泛,重庆出版社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报告文学》就收录了 174位作者的作品。在众多的作者中,既有夏衍、范长江、谢冰莹、宋之的等业已成名家的作家,更有一大批在激荡而伟大时代中涌现出的以报告文学称名文坛的 青年作家,如丘东平、碧野、骆宾基、曹白、萧乾等。丘东平写有《第七连》《叶挺印象记》等报告文学。碧野主要写作报告文学、散文,接连出版了《北方的原 野》《太行山边》《在北线》3部报告文学集。其中《北方的原野》得到茅盾的高度评价:《北方的原野》表现了“我们民族今日最伟大的感情,最崇高的灵魂的火 花。《北方的原野》虽然不会是这方面的惟一的代表,但在目前,它却实在是第一部的成功的著作!”此外还有作为抗战直接参与者或战时生活见证人的业余作者, 如写作《闸北打了起来》的阿垅、《狙击手方体田》的韩壮屏是排、连级的军官,写作《在伤兵医院中》《护士的一日》慧珠、史筠则是参与伤兵救护的护士。宋庆 龄也有记述抗战人事的作品,她的《从湘北前线归来》叙写长沙劳军的见闻,文笔简洁,真切地反映战时伤兵医院的实况和伤兵热忱的爱国精神。

  现代报告文学的抗战叙事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精神价值和非虚构写作的艺术价值。非同寻常的叙事者“肩着他的巨笔,跟随着前线的将士,英勇地参加 了浴血的苦斗。无数的通讯、无数的报告文学,把战士的英雄的姿影,把炮火下的战区的惨象,把无数千万受难同胞,无数千万救亡队伍的面影,深深地印入了全民 大众的胸臆。鼓起了大众舍身杀敌的勇气,加强了大众最后胜利的信心。”(《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新华日报》1938年3月27日)。我们从 《当南京被虐杀的时候》(汝尚)、《污暴的行进》(孙钿)、《蹂躏》(吴萍)、《人兽之间》(适越)、《最悲惨的一幕》(秋涛)等作品的题目,就可以感受 到那一幕幕惨不忍睹的民族遭劫受难的情景,这些文字是记录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暴行的铁证。

  “南京今天一变而为血腥的地狱”,惨绝人寰的杀戮被永远定格在《当南京被虐杀的时候》的实录中。这是一篇报道日寇南京大屠杀最早的报告文学,是 研究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手史料。同时,在揭露敌寇残暴之外,刘白羽《八个壮士》、祖澄《孤军八百》、骆宾基《“我有右胳膊就行”》、曹白《杨可中》、梅行 《船夫》、林有《保卫祖国领空的华侨飞航员》等以感佩之情再现了许多令人崇敬的抗日英雄形象。《“我有右胳膊就行”》是一篇千字作品。其中的人物是“一个 为机关枪扫射而伤了左臂的中年汉子”,作者通过人物富有典型意义的语言,凸现出其爱国忠勇的感人形象:“左胳膊,我不是怕……只要留着右胳膊就行,我还是 会到前线去使枪打敌人的。”

  抗战叙事作品题材多样,而许多作品笔法不一,各有优长。如《妇女抗战进行曲》(雷加)叙事具体,用笔细腻,追求事件和人物的相对完整性,形似小 说。有的截取对象的片段,灵活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文辞生动,有散文之味,如陈毅《江南抗战之春》、孙犁《雁瓴队》等作品即多用散 文笔法。《雁瓴队》开篇:“——鱼儿,游开吧,我们的船要去作战了。雁呵,飞去吧,我们的枪要去射杀敌人了。”这样表现战斗的文字不乏诗情趣味,生动地反 映了抗日军民的必胜斗志。有的则采用日记体,如萧向荣的《战场断片——平型关战斗前后的日记》、魏巍的《黄土岭战斗日记》、周立波的《战地日记》等,记事 择要,简笔速写,现场感强。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我们重读以特殊方式记载那段历史的报告文学,尽管其中很多作品是急就章,但依然 会有许多的认知和感想。存录战争的巨大灾难,是为了使后人勿忘历史,向往和平;而更为重要的是,在空前的历史劫难中,我们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启悟。小说 家巴金在报告文学《广州在轰炸中》写道:“最近两次的大轰炸中,我就看见在这里居民中间,人我的界限怎样迅速地消灭;许多人自动地将自己的家里用具献出作 为一些老弱同胞的避难处,壮丁们也冒着危险去挖掘炸毁的房屋,救出受伤的同胞;献舍的虔诚并不曾因接连不断的空袭警报而减少一分。” “敌人的铁骑果然会踏进我们这个可爱的城市么?我担心这会成为事实。那么就让我们和敌人一起永远埋葬在黑夜里吧,把明天留给我们的后一代人。” 巴金看到抗日救亡“把数十万人的心变成一颗心”的情景,以感奋的心绪将万众一心抗击外敌的生活场景摄入作品。这是作者对民族情感的一次深的体验,是对民族 生生不息力量的一种新的发现。这是现代报告文学抗战叙事作品中最为重要的精神资源——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需要我们凝聚民族的情 感,生成百折不挠的爱国伟力。

丘东平(1910-1941)   碧野(1916-2008)

丘东平(1910-1941)            碧野(1916-2008)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