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一个人的阅读史——读徐鲁的“二十四堂经典文学阅读课”(熊召政)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24日10:57 来源:文学报 熊召政

  ●写这样的书,举重若轻的文学修养,删繁就简的重述能力,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都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这里面还涉及了对文学经典中的一些普世价值的辨析与认同,对人类的想象力、充分的道义感、健全的人格魅力、坚韧的奋斗意志的发掘和凸显,国际和历史的广阔认同,对于古典美和现代美的高度敏感,以及对于如何重述“中国故事”,对于中国故事中的传统道义精神与中华风骨的认识、理解与张扬……难得的是,所有这些内容,在徐鲁的书中,都有所发现和表达。

  一

  徐鲁是一位坐拥书城的安静的读书人。他不是作家协会系统里的“专业作家”,却自称是一位“专业读者”。因为经常写一些读书散文和书评文章,有时他自嘲说是在“替人读书”。元代陆祖允有诗云:“吾亦爱吾庐,芸窗几卷书。”我为徐鲁写过一幅字,“吾庐门一闭,满眼是深山”。徐鲁把这幅字挂在自己办公室里,朝夕相对。我与徐鲁有着三十多年的友情了,三十多年来,他读书、教书、写书、编书、评书,几乎天天手不释卷,乐享在书香世界里,是一位真正的爱书人和读书人。

  今年春天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出版报》 等媒体采访我时,我都谈到了建设书香社会、每个人都应该争当“书香社会的建设者”这个话题。现在的大学和中小学教育,对“人文情怀”的培养可以说是大面积缺失,而人文情怀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学阅读和各种艺术门类的教化。这种阅读和教化风气应该从学校、从家庭、从每位家长和老师自身开始。家长、老师、学校对于孩子的阅读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才是营建书香社会的一线工作者和最有力的阅读推广人。

  君子不可一日无书,相信真正的读书人都认同这句话。然而每当有些媒体请我给读者推荐好书时,我却有点犯难。现在的书真是太多了,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那么有限,故只能将有效的时间用在阅读那些“好书”上。所谓“好书”,一定都是创作者用心写出来的,有关世道人心和文化情怀,经得起读者和历史的检验,也有助于营建书香社会的优秀作品。美国的思想家和散文家爱默生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比喻为一座“大厦”,只有那些真正的好书,才能为这座大城的建造“增添砖瓦”。

  徐鲁也是一位不事张扬、只管耕耘而莫问收获,默默地为文化和书香的大厦不断“增添砖瓦”的优秀作家。徐鲁青年时代以诗成名,年龄稍长则以散文、儿童文学立足于文坛。他也是我的朋友中最为勤奋、从来不肯轻易浪费时间的人。他创作出版的各类作品集单行本和选集已超过百余册、近千万字,没有一种勤勉的毅力,耐不住“坐冷板凳”的寂寞,是难以取得这样丰硕的成果的。儿童文学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写过一篇童话《蚕和蚂蚁》,赞美了春蚕和蚂蚁们以工作为生命的勤奋精神。我想,徐鲁的写作生活也正如春蚕吐丝、蚂蚁筑穴一般,勤勤恳恳而又默不作声。

  二

  他最近出版的厚厚的六卷新书,和他以往创作的作品不一样,这是六卷类似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式的“书卷散文”,是一个人的个人阅读史,也是一个人为传播书香、播撒阅读种子而完成的六大卷、将近150堂“文学阅读课”。这六卷书也带有指导青少年们如何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如何通过领略和品味中外文学大师笔下的思想之美、情怀之美、文学之美而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的性质。把这样六卷书称之为“人文阅读课”,也是名副其实的。

  中外文学经典浩如烟海,有的经典名著的故事和文本也是繁复而拖沓,特别是那些法国人所谓的“长河小说”,动辄上百万字的篇幅,令人望而生畏。如何激发今天的青少年去亲近、领略和接受它们的兴趣,而又不失原典风貌和文学之美地把这些名著精髓传达给读者,这对任何一位讲述者来说,不仅需要一些特别的专业功力,还需要一种耐烦的心境与定力。写这样的书,举重若轻的文学修养,删繁就简的重述能力,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都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这里面还涉及了对文学经典中的一些普世价值的辨析与认同,对人类的想象力、充分的道义感、健全的人格魅力、坚韧的奋斗意志的发掘和凸显,国际和历史的广阔认同,对于古典美和现代美的高度敏感,以及对于如何重述“中国故事”,对于中国故事中的传统道义精神与中华风骨的认识、理解与张扬……难得的是,所有这些内容,在徐鲁的书中,都有所发现和表达。

  从六本书的书名《发现故事的秘密》《享受散文的陶冶》《漫步诗歌的花园》《乘着童话的秋千》《让智慧吹拂心灵》《绘本悦读十二月》就能看出,徐鲁是从小说、散文、诗歌、童话、寓言、绘本六个门类分别来设置他的“阅读课”的。他在用清丽的散文风格和故事讲述的方式重读经典的同时,还选择了一些作家的照片、手迹、书影、经典插图,甚至作家故居、纪念馆或作品诞生现场等图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经典文学阅读的殿堂,帮助读者去准确地理解和欣赏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学篇章。

  徐鲁对文学经典的选择,有他自己的标准和眼光。徐鲁在创作上深受帕乌斯托夫斯基散文的影响,有的评论家称赞他是一位“美的寻求者”,他的作品有如帕氏的那些“金蔷薇”。他的这些“阅读课”,他对文学名著的选择,其实也与他的创作风格一脉相承。他所选择的大多是那些适合青少年读者接受的,内容上比较单纯、明净、柔和的,有着淡淡的诗意,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能给读者带来清新、淡雅的书卷气息,带来阳光、希望和真、善、美的启示的名篇杰作。从每本书后所附的“阅读书目推荐”里可以看到,他的阅读视野是十分开阔的,他开出的书目,也不仅仅是一份足以体现“文学之美”的书目,更像是一份提供给青少年们的人文阅读书目。这种着眼于人文情怀培养的阅读指导,也正是我在前面所说的,是对于建设书香社会、提升青少年们的人文素质的最好的引领与贡献。

  在《享受散文的陶冶》这本书里,徐鲁写到了自己高中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在讲语文课时,对一些文学性很强的散文的绘声绘色的讲解情景。例如在讲徐迟先生的《哥德巴赫猜想》时,关于“文化大革命”那一段,还有描写数学家陈景润的数学手稿的那一段:“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这些是人类思维的花朵。这些是空谷幽兰、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对于这样一些段落,那位老师讲得很细,一边讲一边发出赞叹:“这才叫文章啊!工整有力的对仗,淋漓尽致的排比,铿锵有力的音节,何等精彩的文笔!若有神助,若有神助啊!”除了《哥德巴赫猜想》,我记得印象很深的还有《包身工》《长江三日》《古战场春晓》等现代散文名篇,也是那位语文老师重点讲过的课文。读《包身工》时,徐鲁有意或无意地记住了这样一些句子:“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梭罗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多么有力的语言啊!读《长江三日》时,徐鲁首先记住的也是作者刘白羽笔下的那些充满诗意的散文语言,例如:“前进吧!———这是多么好啊!这才是生活啊!”“天空啊,云彩啊,以及整个生命的美,并不只存在于佛龙克,用得着我来跟它们告别?不,它们会跟着我走的,不论我到哪儿,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都会跟我同在!”徐鲁在回忆1978年、1979年这个时期的文学阅读时,这样写道:“这样的语言本身是极其精彩的,语文老师又把它们的美赏析到了我们都能够与之产生共鸣的地步了。受着这样的语文课的熏陶,我们班上的大多数同学,都不能不或多或少地对文学发生了兴趣。我应当承认,我以后能逐渐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是和这位语文老师的影响不无联系的。”从徐鲁笔下的这些“文学阅读课”里,读者会不断地领略到这样一些带有个人文学回忆色彩、具有真实的现场感的阅读体验的描写。这样的阅读体验,出自一个作家的细致的文学感觉和独特的阅读发现,也许是最能抵达那些文学名著的核心的。

  三

  捻亮那些文学经典的“神灯”,擦拭出隐藏在一些好书里的光亮,让读者感觉到它们本来的亮度,从而唤醒读者去寻找和热爱它们的激情,也提醒一些读者,不要因为自己的错失或者没有很好地阅读,而忽略和低估了某一本书或某一个作家。这是徐鲁对自己的这些“文学阅读课”的期许。读过他的这些书之后,我感觉,他实现了自己的期许。他用这样一套文体独特的“文学阅读课”,表达了他的创作初衷,呈现了他的一些基本观念———这也是徐鲁多年来热衷写作读书散文的一个梦想。那就是: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他们的劳动与创造,没有那些伟大的书和崇高的作品,那么人类文化的大气层就会变得十分稀薄,我们的精神将有可能在通往事物本质的旅程上走向歧途、迷失方向,我们生活的天空也将变得黯淡;人的生命只能是一根脆弱的芦苇,但一本书却能比人长寿,一本伟大的书将使一个作家有限的生命变为不朽。“用我整个心灵在你的耳边轻轻地讲述这个故事,为的是把我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也把你从黑暗中拯救出来。美好的故事就是光明。我希望你已经在这里找到了某种光明。”徐鲁在书中引用过他心仪的一位作家的话。徐鲁的书中,也有这样一种能把读者“从黑暗中拯救出来”的光明和温暖的东西。那是一种对世道人心的关注与发现,是一种温暖和朴素的人间情怀。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书香社会,是应该有一些标准的,譬如,读书人在全社会受到了尊重;阅读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自觉的风气和习惯;阅读者不为功利而读书,而是为了充实和完善自己、为了提升自己情怀与境界而读书;所有的读书人能够形成一种价值观上的认同和共识,并带动了这个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满足了这样一些标准,才能叫书香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徐鲁的这套“24堂经典文学阅读课”,在国家倡导全民阅读的风气,青少年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质量也亟待提升的大背景下问世,倒也真可以用杜甫那首《春夜喜雨》来形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4堂经典文学阅读课”6册:《发现故事的秘密》《享受散文的陶冶》《漫步诗歌的花园》《乘着童话的秋千》《让智慧吹拂心灵》《绘本悦读十二月》,徐鲁著,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同心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