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让大历史在小细节中闪光(罗宗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20日09:54 来源:中国作家网 罗宗宇

  纪实文学作家周迅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以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44天为内容,通过精心选材和客观把握,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的国家领导人形象。

  在历史题材报告文学的写作中,选择哪一个历史人物哪一段历史来进行书写殊为重要,它是作家才情与史识的直接体现。作为伟人传记和红色题材历史写作,该作在选材上独具匠心,它选取的是刘少奇人生历史上殊为精彩的一段历史,集中表现刘少奇1961年4月2日至5月15日在家乡湖南调研的44天,从多方面展现了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崇高品格。作品中,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不久便回到故乡亲自下到基层实地调查研究,为党和国家调整农村政策提供了直接的现实依据。在这44天里,刘少奇深入田间、山林、食堂、猪场、医院、社队、社员家里,33天吃住在生产队,召开了20多个座谈会,走访了11个生产队,无数次找干部社员谈话,倾听人民的呼声,关心人民的疾苦,平反冤假错案,为全党树立了一个“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典范。

  真实性是纪实文学的基本属性,也是红色历史题材创作的基本要求。尊重历史、对历史进行严肃真实的把握正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特点。作者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沿着刘少奇当年回湖南农村调查的足迹深入开展调查采访,寻找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者,从口述历史中寻找活的历史。此外,书中还运用了大量当年的报纸新闻报道、统计局的统计数字、宁乡县档案馆的图片资料来还原历史,实现了“活”的与静态的、文献的与图像的多重史料证据的结合,有效保证了所述的真实性。对历史的真实把握也体现在叙述上,作者对当时的历史采取客观还原式的叙写,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绝不想象历史,将历史主观化。

  对历史的真实把握还体现在突出真实而又典型的历史细节,如刘少奇在彭满阿婆家里亲自尝吃野菜,“挨近锅灶蹲下,接过锅铲,挑起一片半生的野芹菜放进嘴里,慢慢咀嚼着”。在天华大队召开群众座谈会时,他主动摘下蓝布帽向社员群众深深鞠躬、赔礼道歉。与宁乡县委书记等干部在县委大院中对面相逢,却因着装普通、不肆张扬而没有被认出来等等,大历史在这些小细节中变得具体真切闪光。

  在过去的红色历史题材纪实文学作品中,不乏对党和国家领导人形象的塑造,如《毛泽东传》《渴望真话:刘少奇在1961》等。《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重要艺术贡献就在于塑造了一位可敬可亲的国家主席形象。作品以平实的笔调多侧面写出了刘少奇的诸多可敬之处,表现了他以身作则、实事求是、艰苦朴素、敢于担当、密切联系群众、坚持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崇高品格。在为期44天的调查中,刘少奇以身作则,轻车简从、艰苦朴素,与群众真正打成一片。他实事求是、敢于担当,平反了冯福全和刘桂阳的冤案,鼓励人民群众说真话,多次向人民群众道歉,主动承担工作失误的责任等等。

  作品更写出了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可亲,他不端架子,平易近人,“生活和普通社员群众没有什么差别,……乡亲们觉得刘少奇的心是和自己连在一起的。”他问疾苦,知民生,走农家,请儿时的伙伴作自己的农民通讯员,鼓励并认真倾听彭满阿婆、李桂林等讲真话,张纪富因此打消顾虑,向刘少奇敞开了心扉。此外,作品还写道,他看望师母朱五阿婆、六姐刘绍德,给母亲扫墓,让出自己的祖传老屋,处处都洋溢着乡情和亲情。在政治事件和日常生活场景的交替叙写与融合中,刘少奇作为一位可敬可亲的国家主席的形象悄然屹立在人们的心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