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一部中国崛起的精彩侧影与真切缩影(金涛)

——专家研讨回良玉散文随笔《七情集》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17日14:48 来源:中国艺术报 金涛

  《七情集》是回良玉同志新近撰写、由中国言实出版社郑重推出的散文结集。在这本文集的开篇,作者以朴实亲切的笔调写道:“从工作岗位退下来,这是自然的法则,是事业的需要,也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在为党和人民工作的50个年头里,组织给了我精心的培养,人民给了我极大的信任,一路走来的同志和挚友给了我鼎力的支持。想起走过的山山水水,思起遇到的人人事事,念起感悟过的点点滴滴,心中总会涌起一种深厚的情怀。因为这份情怀,促使我想再去走走那些梦萦魂绕的地方,再去看看那些曾经并肩前行的老友,再去品品那份在共同奋斗中结下的愈久弥醇的珍贵情谊。 ”正是在这种情怀的推动下,告别了繁忙、拥有了余裕的回良玉同志,将万千思绪融入笔下洋洋洒洒的七篇大文章,承载着时代的风景和历史的跫音,同时也敞开了一个共产党员蓬勃的精神天地与美好的情感世界。

  回良玉同志出生于普通农家,曾长期在基层工作。成为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后,相继在吉林、湖北、安徽和江苏担任省级领导,乃至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出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则一直分管农业、林业、少数民族、老龄和残疾人等方面的工作。散文评论家古耜认为:如此丰富、多样和全面的经历与阅历,成就了回良玉宏阔的社会视野、敏锐的思想识见和独特的人生体验,所有这些作为一种生活积累和感情储存,最终升华为《七情集》的深情表达。

  深情,体现在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书中有这么一件小事,在回良玉同志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幅画,是用铅笔素描的他的头像,画技明显稚嫩,却很认真,每一个线条画得一丝不苟。这些年,回良玉说他调换过办公地点,办公桌上的物品也有更新,而这幅画却一直摆在案头。这幅作品,不是出自什么名家之手,而是北京第二聋人学校的孩子们郑重地送给他的礼物。“读了《七情集》 ,我特别感动,从中可以看到回良玉同志对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的深厚情感。 ”这是著名作家、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看过此书后的感想。张海迪曾在回良玉同志领导下工作了10年,她说,这10年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比如成功举办了上海夏季特殊奥运会、 2008年北京残奥会、广州残运会,国家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等等,作为分管残疾人工作的国务院领导,回良玉同志10年中为我国残疾人状况的改善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很多心血。比如他曾多次以张海迪学车为例,推动残疾人驾驶证的发放。张海迪回忆,几年前残疾人还不被允许驾驶机动车,回良玉同志在残工委会上明确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解决,他说:“我想残疾人要的,不仅是一本驾驶证,而是公平融入社会的权利。 ” 2010年,这个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当张海迪向残疾朋友发驾驶证时,看到他们脸上的热泪与微笑,她至今难忘。又比如过去残疾人运动员与其他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奖后待遇明显不同,差距巨大,残疾人很有意见。借助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机遇,“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这个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回良玉同志做了很大努力。回良玉在《我的残疾人情感》中写道:“同样的比赛场地,同样的升国旗,奏国歌,同样的金灿灿的奖牌,那含金量就不一样吗?某种意义上,残疾人运动员比起健全人运动员付出得更多,取得成绩更难。 ”张海迪说,回良玉同志是一个特别有人文关怀精神的人,深深懂得残疾人的痛苦。这本《七情集》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回良玉同志经历过的人、事、情已融化成一坛酒,历久弥香;成长成一棵树,日见葱茏;潜伏为一首心曲,总是在不经意间不期而至,在寂静之时悠然而来,有时在喧嚣和忙碌中锵然而起。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何建明认为, 《七情集》具有浓郁的人情味,既大气,又细腻,展现了一个充满情怀的领导人。七篇作品,写自然、家乡、工作岗位,但始终围绕一个“民”字,这是一个领导者最深刻、最真挚、最出彩、最让人动情的情怀的落脚点。书中既有对父老乡亲村民的情感,也有对弱势群体的和残疾人这样边缘人民的情感,也有对少数民族的深情,这是一个从普通人民中走出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他的血脉当中流淌着对人民的诚挚感情。

  “好诗不过近人情。一本好的作品总会使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获得感染、启迪和教育, 《七情集》就是这么一本好书。 ”著名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王巨才表示, 《七情集》文章老道,文笔流畅,准确生动,将宏观视野和微观特写结合,是一本以散文形式撰写的作者的从政自传,思想性、哲理性、文学性都很强,引人入胜。这本书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解读,比如那种坦诚、率真的从政体验,独到、深刻的人生回顾和哲理思考。王巨才说,阅读中感触最深、最能拨动他心弦的是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平民意识、平民心态、平民情怀以及平民化的书写姿态,七篇散文没有居高临下的空洞说教,也没有盛气凌人的官腔官调,文辞朴实无华,但每一篇都见情见性。正因为这样,非常容易拉近读者的距离,获得读者好感。

  在《我的家乡情结》中,回良玉同志回溯自己在乡土度过的46个春秋,浓烈的思乡之情使他由衷感叹:“无论时光和年轮怎样变幻,长白山的瑰丽雄伟依然矗立在我的脑海,松花江的滚滚波涛依然澎湃在我的心中,黑土地的肥美辽阔依然闪现在我的眼帘,乡土乐曲的欢快悠扬依然萦绕在我的身边。 ” 《中国艺术报》社社长向云驹表示,回良玉同志在农村生长,深受乡土滋养,他写吉林从缺粮之地变成天下粮仓,荡气回肠、感天动地,还没有任何一位文学家能如此去描摹它的宏观构造、四季风土、微观个性。回良玉同志从家乡、土地、粮食,写到国家三农政策,以点带面、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如此通透而彻底的土地叙事和述怀是文学的破冰和新创。向云驹说,统观七篇深情之作,作者从大地情怀、祖国情思、人文情理三个方面抒发了自己对生长生活生命的大感情。他在《我的家乡情结》 《我所认知的水乡情韵》 《我的黄山情怀》三篇随笔中,对自己曾经生长工作过的吉林、江苏、安徽三个地域或省份进行了深情回望和深刻描写;在《我的残疾人情感》 《我的“三农”情缘》 《我所体悟的民族情谊》中,从庞大的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中开掘他们强健的精神伟力,从无时不在的复杂艰巨的“三农”问题中透析土地、民生、家园的厚重,从不可或缺的少数民族的伟大历史、现实巨变、精神风骨中书写中华风采,这里有作者饱含大情大爱的家国情怀,也有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揭橥。在最后的收章之作《我所感怀的人文情理》中,回良玉同志总结了自己此一系列写作的情缘、情绪、情怀,也把人世和人文情理本身上升到形而上进行反思,开启又一段哲思之旅。

  古耜认为, 《七情集》虽然谈的是大事大情,切入的角度却是人的感情,将筋骨融入温度,做了一种文学化、贴近读者的表达,值得当前作家学习。他说,散文是一种个人化的言说方式,这也导致现在大量散文只写身边琐事、小事小情,淡化了对天下大事的关注,怎样从作家个人角度出发,把自己的体验和国家发展进程、把自我的感情和对国家的感情融合到一起, 《七情集》带来了非常好的启示。 《七情集》是一幅幅印有作者足迹、更带有时代标识的壮丽画卷,作者在历数这些情况时,没有停留于现象、事件和过程的层面,而是自觉站在时代和国家的高度,注重将清晰的宏观认知、透彻的理性思考、必要的国际背景,以及自己在实践中形成的一些看法、体会,很自然地注入其中,从而使异彩缤纷而又大气磅礴的时代景观,呈现出内在的必然性和客观的规律性,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大走向和历史前行的大趋势,在这一意义上, 《七情集》堪称新时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崛起的精彩侧影与真切缩影。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