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我们的文学乡土在哪里?(许民彤)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17日10:00 来源:河北日报 许民彤

  日前有媒体报道,由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的36卷《中国乡土小说名作大系》精装版在郑州首发。《中国乡土小说名作大系》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规模最系统的乡土小说集成,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化气势恢宏的全景式巨幅时代画卷”。

  中国乡土文学产生的历史和时代背景是什么?这样的文学品种与作家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对此,创作出多部乡土小说的著名作家贾平凹曾这样解释:“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作家,要么是农村出身,要么大部分从乡村出来,这一代对乡土生活了解和熟悉,只能写乡土,形成这种‘乡土品种’。”

  的确,要想成为一个作家,具有丰沛的创造力,多多少少都会受到自己故乡文化的影响和塑造,曾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无可厚非地成为一个作家文学生命力的源泉和基础。他与过去成长的环境,成长的地域,不仅有一种情感的依托,更有牢固的心灵联系,由此成为了他永远割不断的精神故乡,这也构成了一个作家的文学特质。

  但是,如今乡土文学面临的现状却是,由于时代发展的复杂性,在这个社会大转型时代,农村的面貌会发生什么变化,乡土文化的积淀会不会消失,乡土精神能否保存下来,这些都是令人忧虑的。因此,对于一些作家,甚至是对于一些读者来说,这种乡土已经或即将发生的巨大变化,甚至让人在精神上、情感上产生了距离和隔膜。

  正如贾平凹所说,“每一个时代都有其标志性的文学特色,像上世纪50年代的作家对乡村小说比较了解与熟悉,那他们就会写那个时期的乡村故事,而如今社会转型的时期,新一代年轻人也有自己的关注点”,“现在不仅是城市年轻人,就连农村年轻人也不喜欢读乡土文学。大家追求很新奇的东西”。这就像对待传统日渐淡漠的态度一样,造成年轻一代与乡土文学的疏离。

  著名作家、民俗学者冯骥才曾经说过:“我们有一个调查,十年前我们的村落有360万个,现在则是270万个,也就是十年里我们损失了90万个,保守一点地说,我们一天消失的村落有80个到100个,这不可想象。”现实不禁令人悚然。很多作家的乡土情结乃至精神故乡,都与此有密切的联系。若再这样发展下去,我们还能不能拥有自己的故乡,尤其是精神故乡呢?

  有学者评论说,在中国,你若想真正了解这个社会,获得一些更深层的东西,就去看一看乡土小说。“乡土小说就好像馆藏文物一样,那里有丰富的宝藏。现在它已经不出现在街头了,就像庙堂或者茶室一样,有闲时可以去坐一坐,静一静,慢慢品味它”。这是故乡之于文学的价值,也是乡土文学的价值。也许终有一天,乡土文学会如“馆藏文物”般,只留存在一代人的记忆里,但我们的文学乡土和精神故乡又该往何处寻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