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单身,幸运还是不幸?(谷立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16日10:19 来源:北京日报 谷立立
    《单身社会》      (美)艾里克·克里南伯格著  沈开喜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单身社会》 (美)艾里克·克里南伯格著 沈开喜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柏拉图《对话录》里有个著名的假说,人本来是两性合一的,只是因为上帝将其一劈为二,才有了男人和女人的区分。类似的情节出现在《圣经·旧约》里,只是结局截然相反。上帝在创造亚当之后,心有不甘地说“他不应该孤单一人”,接着就有了夏娃。上述两个故事皆提醒我们:人天生就是“群居动物”,“永远彼此需要”,没有谁能够离开他人独自过活。但现实偏偏不遂人意。高速发展的经济水平在带来高学历、高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大龄未婚青年。事实是,单身男女不仅“不应该”孤单,而且是“不能”也“不敢”孤单。父母催婚的催婚、逼嫁的逼嫁,百般招数用尽,无非是为了替子女找到理想对象,完成终身大事,而不至于成为世人的笑柄。

  那么,单身就这么“可笑”吗?或者说孤独是否真的“可耻”?美国社会学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其论著《单身社会》里为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单身社会。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已进入单身时代。独身主义、不婚主义来势汹汹,俨然成为主流社会一道别样的风景。以美国为例,仅仅在曼哈顿一地,一人居所就从1969年的35%上升到1980年的46%。在新世纪开始的2000年,美国年轻一代中独居人口更是高达500万之多,还有其他发达或发展中国家(如瑞典、日本、中国等)持续增多的单身人口。

  到底是什么因素驱使如此多的人宁可放弃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选择独自居住?显然,经济发展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根本原因还是“自由”。当代社会崇尚个性,独立至上。在利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生儿育女、延续后代不是必经的程序, “对自身负责”才是至关重要的事。婚姻、家庭、父母、伴侣、子女虽好,都比不过自己的一根手指头。同时,婚姻又是封闭的,它将人限定于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承受着来自家庭、社会、生存、发展的多重压力,留给自我的发展空间微乎其微。在这样的前提下,一些爱好自由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纷纷走出家庭:少年人汲汲于逃离父母的监控,青年人不愿过早承担家庭的负累,中年人为家事操碎了心,老年人和子女无法沟通……

  相比之下,独居就简单得多。一人吃饱全家不愁,既不用操心一家子的温饱,也不必刻意委屈自己迁就他人,唯一需要做的是讨好自己。这样看来,独居应该是极美好的。不幸的是,在现实的语境下,单身者很难过上“一个人的幸福生活”。因为在大多数人眼中,单身者好比洪水猛兽,已然成为一种令人生厌的脸谱化符号:小到公民的健康危机、心理困惑,大到整个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崩坏”,细究起来都是单身惹的祸。先不提中国的父母如何仇视剩男、剩女,就算是在以自由、民主著称的美国,也难逃骂名。以美国文学为例,不管任何时代、任何背景,凡讲述一个人如何避开人群独自生活的故事,都不免引出诸多恐怖联想。

  在克里南伯格看来,其实无需如此小题大做。事实上,单身生活并不阴暗颓废——独居是“自我修复”,不是与世隔绝;是沉思,不是遁世;是积累“正能量”,不是制造“负能量”。一言以蔽之,《单身社会》无意夸大“独自生活并独自死去的神秘社会”景观。克里南伯格宣扬的也不是完全脱离社会、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精神。很多时候,单身只是个人的选择,就好比有人喜欢热闹就拼命往人堆里扎、有人偏爱安静总是手不释卷一样。并且,单身不等于无聊,孤独不尽是孤立。时下盛行的社交网络和发达的通讯工具将为数众多的宅男、宅女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虚拟社区取代了现实的社交场,不出家门照样可以聊天、调情、逗趣。而一旦需要安静地思考,需要享受独处的时光,他们又可以迅速回到自我的小世界里,不与外界发生任何关系。

  遗憾的是,独居固然稳定,却并不持久。从《单身社会》可知,克里南伯格的受访者都不是彻彻底底的独身主义者,没有谁“为独居而独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皆是因为恐惧婚姻,不愿付出责任,被迫接受独居。年轻时希望享受不被他人打扰的独居生活,老去时又想要找一个伴度过余生。因而独居只是其漫长人生里一个小插曲。等到玩够了,闹够了,他们自然会回到正常的轨迹上,结婚生子,拥有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家庭。

  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忘记还有着一些真正的孤独者。比如空巢老人。随着社会的老龄化,空荡荡的家绝对是城市生活无法回避的一幕。对于老者,孤独往往是致命的。《单身社会》提到的一些个案着实让人触目惊心,比如与亲人失去联系的玛丽安,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老去,一个人生病,最后一个人死去。在漫长的独居生活中,她以垃圾填满房间,与猫狗讲话以打发过于寂寞的后半生。

  可以说,当下时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时代。传统家庭模式身处社会动荡的最前沿,不时遭受诸如亲人离世、夫妻反目、家人分离的冲击。克里南伯格提醒我们, “单身社会”离我们并不遥远。很大程度上,这会成为大多数人未来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不要自以为是,也无需盲目乐观,因为“最终每个人都只剩下自己,你身边的人们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情,最终留下你孤独一个”。没准,下一个单身者就在你身边,或者就是你自己。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