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在烽火与象牙塔之间——我看鹿桥《未央歌》(钟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16日10:09 来源:吉林日报 钟斯

  77年前的战时昆明西南联大文学院外文系,一名叫吴讷孙的学子,正在课堂上听着钱锺书教授的选修课。

  几年后,正值青春年少的吴讷孙开始动笔写一部小说,等到1945年写完时,他才不过26岁而已。这时,他把笔名改成了“鹿樵”,后又改为“鹿桥”,而这部小说就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所盛赞的抗战期间长篇小说的“四大巨峰”之一的《未央歌》。北大教授陈平原把它和《围城》相提并论:“两部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描写大学生活的长篇小说,一是充满讥讽智慧的《围城》,一是洋溢着青春激情的《未央歌》。”

  《未央歌》里的青春,虽值乱世,却拥有最纯真无瑕的友情、师生情。西南联大里的莘莘学子,为了学术和理想在象牙塔里孜孜不倦地求教。鹿桥的文笔绮丽,叙事华美,探讨校园精神世界,全文萦绕一种纯粹的情愫和浓郁的抒情情怀,就是今天看来,依旧能为西南联大浓浓的师生情、纯纯的同门情谊和理想主义气质所感动。用鹿桥的话来说,那是“像诗篇又像论文似的日子”。蔺燕梅、童孝贤、伍宝笙、余孟勤……这些大学生沉浸在理想的学术生涯中,哪怕是课余时间,大伙也“讲说,胡扯,甚至卖弄,对他(童孝贤)自己说是温习同训练对自己知识的组织力。对听的人说是增长学识”。

  这样一个正值青春的人儿,书写青春的那些诗篇,极具喷薄的张力和梦幻般的色彩。《未央歌》成为了鹿桥的代表作。没上过大学的人读了这样的小说,渴望在大学里轰轰烈烈搞学术,谈理想;已经毕业的人呢,则在他的笔下重温那些绮丽的日子,哪怕这样诗化、散文化的语言,那既熟悉又陌生的校园环境,和今天的大学已有了些许的不同……

  历史上的西南联大培养了众多的精英人士,如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朱光亚、汪曾祺、邹承鲁、何其芳等人,始终是一道让人向往的学术风景。借书中余孟勤的口:“到底我们还活着!……我们消极地成功或是没有冻死,或者饿死!我们并且积极地工作,求学。这个新学校的成绩,又像纸包裹火,自然地烧起来了!”战时西南联大条件极为艰苦,烽火连天,物资贫乏,但在鹿桥的小说中,人人友爱善良,互帮互助,“我们绝不会彼此看了好朋友手中有价值的工作被生活艰难劈面夺下来”。这淡化了或曰美化了的生活窘迫,在鹿桥的学弟何兆武看来却不是历史,只是小说:“当时的学校生活很艰苦,并不像小说写的那样田园,美满,和诗意。”难怪,鹿桥会对读者“劝告”,还是不要当作历史来读,“而小说么,只要动人就可以”。

  歌手黄舒骏有一首同名歌曲就叫《未央歌》:“你知道你在寻找你的蔺燕梅/你知道你在寻找你的童孝贤/你知道你在/你知道你在/你知道你在寻找一种永远。”没人知道永远到底在哪,但我知道,读完这部厚厚的《未央歌》,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