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我写《神圣战争》(童道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14日15:09 来源:天津日报 童道明
  题图为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剧照  题图为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剧照

  我是1937年出生的,便在那篇半自传体的散文《道明一甲子》中,这样做自我介绍:“我们这一代人生于抗战,成长于新中国。”

  “成长于新中国”的我们,在中学时代都读过《卓娅与舒拉的故事》《普通一兵》《青年近卫军》,等等。“生于抗战”的我们的英雄情结,关联着我们的青春阅读。

  10年前的一天,我在潘家园旧书市场,意外地淘到一本俄文旧书,是1943年出版的,书名是《战争》,作者是爱伦堡。“战争”,就是指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反法西斯战争。书里收集了作家爱伦堡自1942年4月到1943年3月写出的战地札记。回到家里,我便在书的扉页上写了几行字:

  “今天在潘家园意外觅得此书,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见到、读到爱伦堡这本怀着巨大的激情写出的战地札记,不免感慨又唏嘘!

  “童道明二〇〇五年五月二十一日”

  但那时没有想到,10年之后的今天,我会写一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剧本,把爱伦堡,连同他的一些战地诗文也放进了这个剧本里。 

  当然,我不是第一次写战争题材的剧本。2002年,我曾和查明哲导演一起,将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改编成了话剧,这个戏甚至成了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一出开幕戏。

  我后来写过一篇题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文章。文章这样开头:

  “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开篇:一群欢天喜地出外郊游的青年男女意外发现一块烈士墓碑,笑声随即戛然而止。

  “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那是1957年暑假,我们去莫斯科郊外一处林中空地宿营度假。一天,夏令营组织做一次穿越森林的远足。我们一路欢歌地走出了森林,突然见到一座高高的纪念碑,走近一看,惊呆了:是卓娅纪念碑!这里就是女英雄卓娅(1923—1941)的就义地——彼特里什沃村!我们在碑前照相的时候,泪痕也没有消失……”

  凭吊卓娅墓是我一生中的一个难忘记忆,而我在俄罗斯留学的5年间,也见到过不少横卧在乡间小道上的无名烈士墓。站在这些墓碑前默哀片刻,你会觉得忧伤,但同时你也会感到心灵刹那间明澈了许多。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在剧本的开头,郑重地把诗人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安魂曲》中,献给无名战士的那个篇章首先奉献给大家,接着我又把卓娅的英勇牺牲写成一个戏剧片断。

  创作是需要激情的,这种创作激情也依托着这种珍贵的青春记忆。

  19世纪之后,俄罗斯民族常以俄罗斯文学自豪。1941年11月6日,希特勒军队已兵临莫斯科城下。纪念十月革命24周年的集会挪到莫斯科最大的地下宫殿——以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名字命名的地铁站举行。斯大林在演说中嘲笑试图征服俄罗斯民族的希特勒的愚不可及。他说:“要知道,正是这个民族造就了普列汉诺夫和列宁!造就了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造就了普希金和托尔斯泰!造就了格林卡和柴可夫斯基!造就了高尔基和契诃夫!造就了谢切诺夫和巴甫洛夫!造就了列宾和苏里柯夫!造就了苏沃洛夫和库图佐夫!”

  斯大林一口气说出了由16人组成的俄罗斯民族的“名人堂”。其中有两位政治家、两位军事家、两位科学家、两位作曲家、两位画家,而文学家竟有六位之多。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俄罗斯作家也没有愧对俄罗斯民族。投笔从戎的作家有一千多人,其中将近二百位作家牺牲在了战场上。他们创作的战地札记和战争诗歌,鼓舞与抚慰了千百万苏联军民。

  于是,我努力在剧本中透过战争的硝烟,寻觅俄罗斯民族的文学精神,更概括地说——人文精神。这样,朋友们就能理解,我为什么要把战地札记写得最多的两位作家——爱伦堡和西蒙诺夫请进剧本里来,当剧中人物。我为什么要将一些著名的战争歌曲在剧中反复吟诵与歌唱,并将两首最有名的战歌——《神圣的战争》和《等着我吧》作为了剧名。我又为什么向功勋卓著、闻名天下的朱可夫元帅表示敬意时,要加上一笔:“1958年退休之后,他最大的乐趣是倾听莫斯科近郊森林里鸟儿的鸣叫声。”这就是为什么剧本里的爱伦堡要说:“在这场战争中我们更懂得爱了。爱亲爱的人,爱向你微笑的人,爱对你流泪的人……”

  今年年初,在中国国家话剧院看过我的《爱恋·契诃夫》的观众也许会觉得奇怪,这个剧本和那个剧本的表现形式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别?!文学,特别是戏剧,没有固定的样式,这取决于内容的设置,也取决于情感的表达。

  在《爱恋·契诃夫》里,我要表达我自己对契诃夫与米齐诺娃之恋的浪漫想象与真心欣赏。万幸,演员理解并认同了我情感表达的诉求。伊春德在发表于《中国戏剧》第3期上的《我演米齐诺娃》一文中写道:“对于这个剧本的完成,需要演员最真诚、最细腻的内在情感流露。”是的,这个剧本需要心理现实主义的深化。

  而在《神圣战争》中,我个人的情感汇入了我们大家的情感洪流中去了。我的第一句舞台指示就树立了“我们”的群体形象:“在舞台上,一个歌队庄严地站立着。”而最后一句舞台指示,则规定了这个歌队的最高任务:“将已经逝去的可歌可泣的流光岁月重新唤回到眼前。”这就决定了它在结构上的大开大合,让它由叙述、朗诵、歌唱、表演四种表现形式构成。而情绪的表达也呈多元形态。既有激情,也有抒情;既有群情激扬,也有集体沉默……是的,这个剧本需要表现美学的张扬。

  2015年5月4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